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实践。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它的发展取向是和平的,走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国内基础,而能否肩负起和谐与发展这两大历史使命并实现国家民族崛起,是对我党和我国政府的极大考验。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性,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的可实现性之间存在内在逻辑的连动性。这一点是社会主义中国区别于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强权崛起与弱肉强食发展范式的最显著特点,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中心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重大的理论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其评价尺度是双重的,即生产力尺度是根本评价尺度,人的发展尺度是终极评价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其内涵展示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新时期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与实践,作为我国当前政治生活的第一要务,其展开和推进的速度与效应是喜人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水平和范畴与她应有的昔世效应之间仍有相当的距离,也是不争的事实。前者勿须赘论,后者亟待深探。把握接受心理的规律、适应接受审美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与实践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的独创,它始于邓小平同志的论述,经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国内发展、世界和平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理论。其内涵涉及和平与发展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力与领导、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底线、和平发展的道路与方式、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等七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发展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又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环境等三个层面论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王颖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5-7,25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议题。它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则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探讨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内涵以及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化对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必然性和实现途径,旨在说明随着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深化,逐渐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这条道路主题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它可以为人们更好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伊沙诗歌在中国当代新时期诗坛的位置与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生成受到中西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在吸纳诸多营养的基础上,伊沙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熔铸诗篇,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此外,伊沙诗歌在救赎与沉沦之间徘徊的悖论性处境、优长与缺失并存的两面性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视角简要论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动力,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进而阐明了邓小平同志开辟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和平崛起既是中国之诺,也是亚洲之幸和人类之福;提出了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来推进和加快中国和平崛起的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既参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靠对外扩张和军事对抗崛起,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各国实现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12.
和平崛起战略是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的战略选择,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它是建立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它体现了新的领导核心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和平发展观"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战线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更为全世界所瞩目,其中邓小平同志"和平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逻辑。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不应仅限于国际关系领域,更应将其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尤其应将其放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阈中加以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和平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理论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南;现实层面上,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层面上,中国正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并对外倡导共建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6.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中心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重大的理论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其评价尺度是双重的,即生产力尺度是根本评价尺度,人的发展尺度是终极评价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前两年的和平崛起到中共十七大我党明确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这一提法的转变表明我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也是我党外交思想日趋成熟的表现。这一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它的贯彻和实施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发挥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确定,"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比意识形态的生命更久远。我们似乎需要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既然它是近代中西文化精华相融合的思想成果,那么它在中国的传播也需要与中国文化有新一轮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证明,凡是两者结合的适当,事业就会健康发展,一旦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尚需时日,但是,只要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新结合,这一目标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20.
“和平崛起”重要思想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新概括,是对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新规定,是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目前中国所拥有的坚实的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支柱、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广阔的战略空间为“和平崛起”奠定了宏阔和雄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