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本根 《文教资料》2005,(29):34-38
本文试从新课程下的初中科学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中,反思了课程中的教育哲学问题。从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科学教育的哲学思想中,引出了课程的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而阐述了笔者对新课程的科学教育的认识观,并创新地提出了实现科学教育的课程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化学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是一种融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科学教育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组织化学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观点的变化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哲学在科学的本质、科学观、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价值等方面都有大量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将对科学教育目标、科学课程、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和科学教育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引起时科学哲学的关注,及时吸收其研究成果,积极地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世界范围内科学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经历了与高等科学教育的结合、与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结合和HPS教育三个阶段。而国内当前对科学史教育价值仍不甚明确,以致在实践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在国际HPS教育理论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社会与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以科学史学、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学的成果指导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教育,贯彻科学史教育的HPCS理念。  相似文献   

5.
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PS)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科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关系到科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改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其科学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本文首先从科学教育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其次分析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它的原因,最后考察了以往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为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着可借鉴的宝贵财富,即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当前科学发展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展望未来,通过开展主题化、游戏化、故事化的科学活动和进行基于过程的课程评价,提升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哲学应然功能的现实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具有解释(说明)教育、规范教育、确立教育地位等三个方面的应然功能。应然功能要现实化,转化为现实功能,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教育哲学所具有的科学的方法论,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哲学。应然功能的现实化,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教育观的探讨与提出—→教育观的传播与接受—→教育的决策与实践—→评判与结论  相似文献   

8.
支持当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两个基础性研究包括:一是对于科学本身的研究和认识,主要是指科学哲学、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等;二是对于科学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学生概念的发展理论等。这两个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国外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前我国在这两方面研究对于中小学科学课程促进作用似乎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HPS教育简介 HPS是History、PhilosophyandPociologyofscience的缩写,即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HPS教育是融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为一体的科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但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要介绍库恩的科学哲学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教育在范式形成与更替中的功能作用及科学教育的目标,并就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以及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相对性等问题分析了库恩理论的长短和对科学教育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哲学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传播 ,经历了起伏发展过程。近 2 0年间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主要特征是 :科技哲学教育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科技哲学教育内容从浅到深、从传统到前沿 ,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开放发展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STEM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理念,包含注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教育、强调面向真实世界的情境教育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循证教育三重意蕴。然而,当前STEM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使其陷入了功利化倾向与复制式扩张的困境之中,需要来自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的深度反思以指引其未来发展方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考察视域内,STEM教育是一种从沉思科学到干预科学的介入性科学实践,是一种从科学作品到科学过程的地方性科学实践。未来STEM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准确把握“开放式终结”的意涵并全面理解“实验室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学者、教育家。她长期致力于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代表性著作《情感教育论纲》中,她结合哲学架构与科学意识,用现代科学知识综合考察教育问题,彰显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开拓了情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地。她对学术的敏感与兴趣既有来自理论的启发,也受到工作、家庭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她把研究与个人生活和人生信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体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学术。她对人的生命发育与精神成长充满兴趣,无论个人人格还是学术研究,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引领下的科学教育。文章从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三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只有在正确的科技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可能得以实现,人们才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围绕“李约瑟难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一些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史教育的内容能够十富学生哲学思想,发展其自然观、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思想,并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方式,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指引下的科学教育,并从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三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初步设想。只有在正确的科技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可能得以实现,人们才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儒墨在先秦并称显学,汉代独尊儒术,墨学一度中绝,但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中,其思想的精髓一直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彻底消亡。近三十年来,墨学开始逐步受到哲学、史学、教育学等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教育学方面,墨家以其独具特色的科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而巨大的作用,诸多学者都对其有丰富的论述;此外,在对墨子的研究中,孔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Lampert  Yvonne 《Science & Education》2020,29(5):1417-1439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bas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which are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erest for scienc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It focuses on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philosophy class can offer if philosophy education opens up for science and for a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 central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onnect basic philosophical skills with any curricular intellectual practice. This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Hence, the present paper questions the disciplinary rigidity of education and aims at bridging the artificial gap betwee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dividual school subjects involved. Towards this end, this article sketches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ssu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with regard to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his framework takes into account aspect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HPS) 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t aims to facilitat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philosophy could have on impro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as decision-making in general. I set forth methods of cross-curricular teaching which can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s interdisciplinarity already does in research since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the evaluation of the Nurture thru Nature (NtN) programme, a natural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help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strengthen overall academic performance. Using an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pilot NtN programme in New Brunswick, NJ was assessed in one elementary school fo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Th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NtN students (n = 18) consistently outperformed a group of controls (n = 34)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cience reach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ctive learning philosophy that motivates NtN teaching, the programme components that operationalise this philosophy, and a natural history paradigm from which this philosophy der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