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作为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些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真正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对现有政策实行一定完善。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入地政府、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等多元主体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这种格局导致现有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明显不足、义务教育相关主体间的利益难以真正平衡。要顺利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必须以制度公正为原则,综合权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对弱势人群进行补偿或适用逆向歧视策略才能帮助流动儿童获取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4.
郭元凯 《天中学刊》2012,27(5):30-32
最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两为主"政策,基本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由保证入学数量向保证学习质量过渡的挑战、社会融合问题的挑战、如何保证学龄前教育及初中后教育的挑战,也面临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模式过渡的挑战。政府应强化对流动儿童的长效管理,加强流动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为此,应继续完善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资金、校舍、教学资源等投入,保证流动儿童能像城市儿童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在教育过程、结构中实现教育公平。同时,我国还应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在义务教育公共性前提下体现个人的适度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被歧视的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由于教育制度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切实保障,无法享受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归纳、总结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冯帮 《河北教育》2007,(12):14-14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起点不公平. 就教育起点公平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就学权利平等,其次是就学机会平等.从宏观来看,据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近半数的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达地区,当"入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后,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公平成了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加强相关法规与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儿童学校的评估和管理,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办学方式和灵活的管理办法,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对教师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观念,是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公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赵红亚 《成人教育》2007,(11):11-15
在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下,美国教育理论家伊里奇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非学校化社会"主张,认为学校教育是导致美国贫困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学习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人际关系,校外学习更有价值,学校教育不等于教育的全部,学习网络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他的观点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吻合,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校教育反思:世界主义和社会排斥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在美国学校教育中高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原则,即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忠诚归属界限,带有普世价值的全球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思想,进入学校课程系统,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理性与合理性精神、时间概念的转变和进步主义思想的推动,使得世界主义在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中长久不衰.它以改造儿童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对人文学科,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世界主义又是一个主张包容、却推行社会排斥的系统,主要体现在:它通过问题解决、赋权原则、自由解放、言论开放和选择权利等手段,引导儿童的成长;但又对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分类,以换喻、分类等方式,塑造不同类型的学生.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倡和为了"一切儿童"的口号,都反映了其中蕴含的比较思维方式在追求平等同时,又在制造新的不平等,造成抑斥的状态.体现了世界主义原则通过创塑儿童来改造社会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全纳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机会平等,尊重个体差异,主张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儿童,认为社会应构建全纳学校、全纳社区,进而构建全纳性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更新.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对特殊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得出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对教师、教育的启示.特殊教育资源应从本国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突出对特殊教育运转和发展的信息、价值、功能作用,并应将之用于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相似文献   

12.
关爱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学业表现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梳理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相关文献,总结了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据此提出了提升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五条教育对策: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大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学业情绪;引导流动儿童设定恰当的成就目标;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公正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包含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教育公平既体现在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上,但又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5.
功利主义公平观的制度设计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现阶段,平等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设计更具有现实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制度设计应该也必然要回归到通过补偿实现义务教育的实质平等。农村义务教育补偿具有促进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向上流动、优化社会结构、缓解社会冲突等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功利主义公平观的制度设计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现阶段,平等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设计更具有现实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制度设计应该也必然要回归到通过补偿实现义务教育的实质平等。农村义务教育补偿具有促进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向上流动、优化社会结构、缓解社会冲突等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纳教育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公平、公正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在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流动儿童上学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各治理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本着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全纳教育理念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提高社会平等意识以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持,保证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农民工进城的"流动儿童",其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凸显出来。根据对成都市红花学校的调查分析,目前"流动儿童"的学习受到了来自家庭、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应多方面配合,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和消除影响"流动儿童"学习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统筹财政支持力度,兼顾教育资源的平等;要统筹调整教育评估体系,兼顾教育过程的平等;要统筹完善教育法规.兼顾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平等;要统筹推进终身教育.兼顾促进教育结果的平等.  相似文献   

20.
刍议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斌 《河北教育》2009,(1):23-23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中最具实质性的方面,要求教师平等地尊重和对待每一个儿童,让每个儿童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它是实现教育质量公平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