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法是以权利义务的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的分析,阐述了法与权利义务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了正确处理法与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它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权义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二是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所确认的权利和义务。三是权义客体,即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学校、教师、学生是教育法律的关系的重要主体。正确认识他们各自的法律地位,准确把握他们的权利义务,处理好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保障各主体合法权益,全面实施依法治教的几个重要问题,教师必须全面认识理解。一、关于学校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问题(一)学…  相似文献   

3.
海事法院在强制拍卖船舶中,涉及多方当事人,只有理顺其中的法律关系,方能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有些问题仍争议颇大,如究竟谁是拍卖法律关系中的出卖人,被申请人是否需要承担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等,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涉及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个国内外法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在“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概念上能够取得广泛一致,但对其范围却各执一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概念中三个关键词“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及“指向”的不同理解上。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关键词,可以得出“行为”“利益”都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义务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教育法律关系是根据教育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中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构成把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其特点的准确把握,是贯彻实施我国教育法律依法治教的关键.本文对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中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旧传统与新取向:德国大学教师法律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是由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体现出来的。德国大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其相对于作为法律实体的政府、大学和社会而产生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表现出来的。因此,德国教师的法律地位因这几个法律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分配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关键是通过理顺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运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判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此种方法,优点主要在于: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并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以及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和法律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是高校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高校管理法治化必须理顺国法、党法和高校自治法三种法的关系,行政、民事和劳动三种法律关系,决策、行政和监督三种治理结构间的关系,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抓住法律责任、正当程序和权利救济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有学认为《通则》中规定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法律行为概念的倒退,笔认为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反映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对法律行为肯定的标准,具有促进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之一,是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得以形成的基础。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出发,分析其与权利客体、权利标的、法律关系标的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可看出上述概念是等同的。客体的范围应依传统理论划分为不同类型以发挥区分法律关系及权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进行高等教育立法首先应确立高等教育法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高等教育法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应是国家或其它举办者、高等教育实体(包括依法成立的高等学校及其它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法律主体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更进一步说,高等教育法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如何举办高等教育;举办人如何举办高等教育实体;高等教育实体如何自主发展;国家如何对高等教育实体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等等。高等教育法就是使这些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方式。在此,笔者拟对高等教育法的原则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法律关系客体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传统的观点,法律关系客体是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一。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法律现象时,却遇到了问题,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在对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范围的理解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法律关系客体应当是法律设定的体现主体权利义务内容的客观事物。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与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法律关系客体不同于法律上的标的,人身可以成为法在系的客体,行为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3.
论电子商务法的涵义、调整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立法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电子商务立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界定电子商务法的涵义与调整对象。本认为,电子商务法实际上应当被称为电子交易法,它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在以电子手段进行交易即电子交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称;与电子商务相对应,电子商务法也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电子商务法调整平等主体在广义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狭义的电子商务法则调整平等主体在狭义的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中义的电子商务法调整平等的主体在中久的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调整对象既包括交易形式,也包括交易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通常称契约为合同,指当事人之间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关系而达成的协议。这样的规定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的基本立场,因为大陆法系主张契约是合意。这不同于英美法系,他们认为契约是承诺。二者的不同与各自的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但是,二者又在这样的基本点上保持了一致,即断言契约关系中的缔约主体为平等的关系,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契约一旦成立,就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仅如此,人们对契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西方,这样的历史线索脉络十分显见,表现为学理的深化、概念的明…  相似文献   

15.
环保组织是中国非营利组织中最活跃、影响最大和特征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首先,环保组织之设立、运行具有明确的规范依据,其具有合法律性。其次,环保组织具有私法人、合伙或个体等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可以合法的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生权利义务关系。第三,环保组织与国家形成法团主义的结构互动关系,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的宪法释义——以社会基本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主张某一权利意味着负有一定的义务;对于他人而言,某一个体的权利须伴随着他人的义务。作为法律关系的具体化,调整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宪法关系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系中也体现了这一原理,表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伴随着国家的消极不作为义务和积极作为义务。中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方式既蕴涵着国家义务,也包含着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并辅以第51条作为解决权利义务冲突的基本原则。其中社会权条款完整地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其独特性决定了该类权利的实现既需要国家履行积极作为义务,也需要社会的作为义务,还表现为某些条款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医患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医患法律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医患关系除成立一般情况下的契约关系外,在特殊情况下,还成立医患之间的无因管理与紧急避险关系。同时,章指出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互相对应的,并着重阐述了医方的主要义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社团区别于普通社会团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法律定位上。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社团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明确其权利义务及责任。同时根据现有制度导向和法律规范,从政府、高校和社团自身三方面探索高校社团发展的法律路径,提出政府完善社团立法、高校依法规范运作、学生社团加强依法自治,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公民公法上的权利义务与私法上的权利义务总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比较与鉴别,造成客观实际上对不同法律关系及内容认识的混乱.公民公法上权利义务和私法上权利义务之区别,如同对公法和私法相区别一样重要,只有认清公法上权利义务和私法上权利义务的联系和区别,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