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相似文献   

2.
也谈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下的教育学家们意识中有一种后现代情结,反本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反本质主义以其强大的意识流在冲洗着陈腐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给教育学研究以巨大的认识论指向,但由于中国所谓的本质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质主义,而是一种伪本质主义,它继承了本质主义最落后的方法论基础,却没有本质主义的根基。所以,我们反应的是教育学本质主义的方法论,而不是本质主义本身,要以一种中介的思维温和地去挽救本质,而不是对本质进行革命,为此要树立教育研究的三大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愈演愈烈。但细读争论双方文本,不难发现在二者表面分歧的背后,正在逐渐形成一系列共识。所以要放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以非本质主义代替反本质主义,走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相互依存,携手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正进行着一场崭新的思维方式讨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本文梳理了双方争论的现状及核心观点,并为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进行辩护。研究认为,反本质主义思维是基于我国反本质主义教育学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本质主义现”。它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5.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与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那些相互冲突的哲学流派共同信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渐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实体信仰、本质信念或假定、符合论的语言观以及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的后果上。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本质主义,树立新的反本质主义的知识观,走上新的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一文在考察所谓的“本质主义”以及相关的教育学研究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因而在“截取”了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的一系列时髦话语的同时,也“背负”了其固有的“反本体论”、“反形而上学”的一系列通病。所谓的“本质主义”及其“严重的历史性后果”是“反本质主义”所赋予和强加的。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所谓的“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否则的话,势必误导现实的教育学研究并进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是思想史上两种相对的哲学研究取向。受其影响,教育领域亦相应地出现过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及争议。其实,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反本质主义,虽然都从不同维度启发了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但都未能完整地把握教育的本相。教育研究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是互补的和辩证统一的,应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从对立走向共存。  相似文献   

8.
发祥于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和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究竟有何解不开的理论宿怨?本丈从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要点及认识方法入手,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进行评说,希望有益于问题的廓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提出“教育本质”问题本身的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方式。作者认为,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局限,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存在上,当代教育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逻辑中,关于单一指称这个涉及语义性质的问题曾被广泛地讨论^[1]。作为讨论的结果,持不同意见者被划分为两个阵营——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本文从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已有研究出发,重新思考指称的本质,并尝试着给出作者本人对指称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教育学对于确定性的追求既面临着走向僵化的危险,也面临着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支撑的反本质主义教育学主张的颠覆。教育存在中具有确定性,教育学知识具有客观性且能通过语言加以表达与理解,中国教育学研究需要追求确定性。基于反本质主义教育学主张的批判性反思,我国教育学研究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追求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在17世纪得到发展,但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而受到忽视,20世纪初采取了新的形式才获得极大发展。当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潮主要由后现代哲学推动,与以往的反本质主义不同,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持一种极端激进的立场,主要表现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等人的著述言说中。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和阐述的重点不同,但都主张消解本质,强调异质性、多元性和个体性,方法论上大多从语言学的话语解构展开“拒斥本质主义”的批判工作。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一些观点和剖析视角还是很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充满了自相矛盾,因而不仅招致各方面的抨击,也导致他们的理论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13.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凸显"本质诉求",同时在其理论言述的自然逻辑发展中,以"透视主义"相制衡,显示出了超越"本质主义"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之后,文化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诉求,但因为"本质主义"以退为进的未来许诺姿态(因果倒置),最终"反本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自行解构的困境中而流于一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4.
反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教育技术产生起,人们总是试图统一对其名称、定义的认识,但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本质主义倾向,即相信广泛的教育技术领域里存在着唯一的本质,教育技术的定义就是要反映这个本质。在反本质主义者看来,事物具有多样性,教育技术的不同定义正是反映了事物的多样性,不必刻意追求统一的教育技术定义。反本质主义为人们认识教育技术定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文艺学界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论争中,学者们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可谓大相径庭。本文对其中一些理论命题与基本观点加以了梳理、辨析,并对这场论争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反本质主义理论思潮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反本质主义究竟是什么与为什么?应当如何认识这场论争的意义?总的来看,这场论争是与传统文艺学在"后文学"时代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关,与文艺学界在这种挑战面前努力寻求突破的理论焦虑有关,与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转型重建的价值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是一事物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是生成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反本质主义所反和所能反的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观。教育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一类(族)客观事物的泛称,是一个大家族,可从教育的内容、过程、意图或目的三方面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即灌输、即训练、即传授、即引导、即启蒙(批判、解放)、即认识、即发展、即学习、即发现、即建构、即生活、即交往、即对话、即理解、即游戏等。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的、发展的,教育的本质具有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南帆、王一川、陶东风推出的三种文学理论教材,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事件.对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只解构不建构"、有"虚无主义"之嫌的批评是不合事实的.他们的建构分别选择了关系主义、本土主义、整合主义的理论路向.不但与本质主义自觉区隔,而且提供了建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经验和可能性.评价他们各自的得失将有益于告别本质主义之后的文艺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什么是本质主义,西方哲学界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蒯因、维特根斯坦和波普等人为代表的主张反本质主义观点。作者阐述了本质主义对模态逻辑的影响以及和逻辑必然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对一些观点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