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2.
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社交网络国内外发展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兴起的原因,厘清了社交网络的概念及价值,阐述了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笔者认为,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需求,其中的“弱关系”链接能使人们获取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移动直播生成的场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认知.本文基于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视频场景三种具体的场景类型,分析移动网络直播的时间和空间在三种不同场景中的重塑路径.移动场景的开发使碎片化的“中间时间”与“中间空间”投入社会生产,传受双方的适配与互动增强了场景生产力.此外,场景作为移动网络直播的入口,是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个人行为、社交关系与社会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两个概念下对社交媒体的界定,以及“社会性”“媒体性”两个要素下对社会媒体的界定,都使得“Social Media”在概念无法统一的基础之上更面临范围模糊的困境.在原有的界定规则无法满足社交媒体范围划分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规则对社交媒体进行重新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将“社交”属性由外在的互动形式转向个体社会关系的建立,并将建立的基础看作是个体之间价值共识的达成,成为社交媒体界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国档案机构对于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的探索愈加深入,其中又以美国档案与文件署最为典型.本文将简要分析NARA社交媒体战略的四个目标,并从《社交媒体战略2017-2020》中提取理念、整合经验,围绕“基于人文的顶层设计”“运用定量方法优化运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加深参与”“建立专业团队提升人力支持”这四个点结合我国国情以优化我国档案机构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安卉  李武 《今传媒》2016,(5):71-72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用户获取和阅读新闻的主要途径.本文以“今日头条”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考察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用户的使用频率与满意度呈正相关;用户的教育程度与满意度呈负相关;用户的感知价值与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三个维度中,“表现价值”最能有效地预测用户的满意度,“情感价值”次之,“社交价值”最弱.  相似文献   

9.
李力  丁宁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137-14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类应用已跃至移动app使用率和使用规模第一,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带来重要影响。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现有研究进展,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行为规律。[方法/过程]从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梳理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使用、转移、退出等行为的研究,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结论]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接受意愿和动机的研究已趋成熟,对不同移动社交类应用的用户行为比较和移动社交类应用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层次较浅。  相似文献   

10.
曹开研 《青年记者》2016,(13):65-66
视频直播的热潮肇始于美国,随后在国内的PC端和移动客户端涌现出大量的视频直播应用.在高速互联时代,这种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实时直播社交方式,成为继文字社交、声音社交、图片社交之后最具“现场感”“实时性”和“互动性”的互联网应用.在多屏融合的媒介生态中,视频直播究竟是未来的蓝海,还是只是当下互联网社交的补充,值得探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SoLoMo概念的提出,移动社交和LBS服务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高校和公共图书馆移动应用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移动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图书馆移动应用亟需应用SoLoMo模式扩展功能,顺应图书馆移动应用的社交化、本地化发展趋势,优化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移动需求和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物”,但博物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发挥其“教育、研究、欣赏”功能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随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试图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勾勒出“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系统,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赵宇佳 《青年记者》2017,(30):39-40
在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视.从2016年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寒冬的到来,互联网行业开始在内容市场寻找新的机遇:“得到”“分答”“知乎live”等带来的低门槛准入的“知识付费”模式开始兴起,作为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应用,“微信”也开启了付费订阅功能的迭代,一时间“知识付费”因成为新的热点和风口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郭琦 《青年记者》2017,(32):9-10
移动互联时代,人际关系突破原有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进入跨越时间、空间的全球互联互通社会.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以微信为例,这种“线上线下共勾连、线上维系”的新型人际交往模式,引发人际关系的新类型——“轻熟人社交关系”.人们的交往方式出现了“泛社交化”和“浅社交化”等表征,带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5.
贺军 《档案学研究》2018,32(2):72-78
基于档案部门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整体成效不显著的现实,从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梳理其基于社群关系的信息传播的本质内涵,分析社交媒体向移动社交平台的升级给我国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带来的机遇,对适合档案信息传播的移动社交平台及其档案信息范围进行了阐释,提出档案部门应做好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用户“大数据”的应用,及时改进和优化档案信息服务,梳理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交媒体发展规律的档案信息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交付费日益普及的今天,会员制正在成为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中介。本文以交友类App为例,探究付费会员制如何塑造交友用户的差异化使用体验,进而形成基于“可见性”的差异化监视等级。通过平台漫游体验和访谈发现,交友平台掌握着用户社交数据的可及性规则和条件,通过将“可见性”商业化,平台一方面实现了付费销售的市场盈利,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制造了基于不同可见性身份的监视可供性。“可见性”作为一门生意,有效地形塑了交友平台用户对于亲密关系和隐私关系的流动性、策略性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燕妮 《出版广角》2016,(22):72-74
当下的体育赛事传播正从传统的电视传播转向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本文首先以数据走向形象地介绍了移动社交媒体自身的趋势变化,分析了在体育赛事传播的过程中,移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四个特点;其次,阐述了移动社交媒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体育赛事传播如何在移动社交媒体下构建“新格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昕 《今传媒》2013,(10):18-21
微信作为信息传播技术(ICT)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三大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而广泛吸引了底层流动人口的使用。本文基于Granovette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根据预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流动人口的学历、情感状态、性别因素影响微信使用行为及对社会网络产生想象的七个假设,通过分析236份问卷的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本文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即高学历、已婚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强关系功能,低学历、单身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弱关系功能,微信给底层流动人口带来认识陌生人的可能,但并不能实质上扩展底层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寄希望于微信作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子的“捷径”只是底层流动人口的狂想。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移动终端的开发和应用,4G和移动WiFi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顺应用户需求,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移动音乐客户端也不断进行着平台升级和内容优化,以此抓住用户,抢占市场.作为后起之秀的网易云音乐,独辟蹊径,将“音乐社交”的理念植入平台,通过歌单、动态、评论、原创节目等多种互动方式,打通分散用户之间的关系链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社交生态,在同类音乐产品中脱颖而出,值得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萌 《青年记者》2022,(19):89-91
依随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社交生活的多方面都被编码和量化为元数据,而社交媒体平台上无处不在的元数据使得用户面临潜在隐私泄露风险。此外,液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流动性,强弱关系可以随时相互转化,用户对社交隐私管理需求随之提升。而实际上,社交媒体的隐私管理路径与数字媒体的信息聚合逻辑是相反的。本文从社交媒体隐私管理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基于社交网络陌生人的隐私管理;二是基于大数据监视的隐私管理,由此探讨社交媒体隐私管理的模式与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