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不断增加,南海争端也愈演愈烈。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让中菲关系进入了紧绷的至高点,但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却一反阿基诺三世亲美的作风,反而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一时间,人们开始议论中菲关系是否转暖。笔者认为,分析菲律宾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能够获悉菲律宾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推断中菲关系走势。因此,本文选择菲律宾最受欢迎的主流报刊《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杜特尔特上台后该报网站上的涉华报道。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的涉华报道,第三部分综合分析报道并得出结论——指出《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并预测中菲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徐庆颖  徐庆群 《传媒》2021,(18):37-39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在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外国专家的故事,以及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重在探索该杂志行之有效的报道策略和传播经验,以期对今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流工作提供借鉴.杂志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论述、讲好外国专家中国故事方面,已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策略上构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二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凝聚以文化人的传播经验;三是拓展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能力建设的宏大图景.  相似文献   

3.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福建海峡电视台《华闻报道》栏目的对外新闻实践,结合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来分析对外新闻栏目提升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建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改善传播技巧。希望能为中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唐佳梅 《新闻界》2008,(5):13-15
本文探讨如何运用两级传播理论,通过影响对外报道中的意见领袖来间接影响国际受众,获得更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找准媒体定位,有效报道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本文以《中国日报》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体系、新闻题材、传播主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我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艾然 《东南传播》2010,(11):117-119
在当前对外传播活动中,如何在坚持“用事实说话”、继续改进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努力运用好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争夺国际话语权,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对外传播效果,是我们今天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它的评论专栏“望海楼”在对外传播新闻评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试以此为例就对外传播评论写作的风格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伦敦奥运的报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媒介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既与民族复兴的话语相组接,又与国际传播话语相对接。研究发现,奥运传播与中国建设成就的互文式表述、与十八大报道的语境衔接不仅纵向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缘,也在横向层面搭建了民族国家的全球坐标。值得注意的是,以海外版为代表的党报对外传播话语强调了民族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王成龙 《新闻世界》2011,(12):218-21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对外传播与西方国家仍有着较大差距。本文尝试将“两级传播”理论运用到对外传播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报道水平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危机报道的抽样分析,归纳出其报道的特色:突出官方信息、权威评论以及专家信息解读,注重正面引导舆论等,同时针对报道中的不足,指出:我国对外报道媒体应当尊重新闻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以国际化视野重新审视对外报道原则,积极主动掌握国际舆论动向,在国际传播中抢占舆论先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因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对外军事话语传播意义重大。在此以《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白皮书在消除所谓“中国威胁”、对外树立中国军事安全形象方面的话语策略与困难所在。另外,笔者认为,在建设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军事话语传播获得了新机遇与新功能,由中国引领的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潮流,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也因此为中国的军事话语传播提供了新的内涵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高菲 《新闻战线》2022,(12):71-73
“云象北迁”事件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其的讨论和研究仍在继续。网民、自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关注度是体现新闻事件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目前存在过分倚重“国家队”,对民间传播重视不够;主题鲜明,但真实感偏弱;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孤立报道多,追踪报道少等误区,将来要扬长避短,实现从“要国际传播”到“国际要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14.
政府对外传播中的"软销"和"硬销",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传播哲学。硬销是一种仅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目标如何实现、给人以气势逼人或强大压力的传播;软销则是一种兼顾对方感受、顺应其个性风格、满足其需求或助其达成目标、赢得信任的"合作式"传播。硬销是更偏重物质(行为)的传播;软销是更偏重精神(话语)的传播。行为传播中也有软销;话语传播中也有硬销。软销与硬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消解。简单将政治传播分为软销与硬销也有其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王开澄 《传媒》2019,(1):100-100
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密切。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然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高效国际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和公信力?如何在跨文化处传播中更好地阐述中国力量、中国制度?  相似文献   

16.
自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和主力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按照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中宣部要求,密切结合实际,从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多语种、多媒体、多平台的国际传播优势,找准角度,找好题材,深入基层,报道中国;切实按照外宣"三贴近"的基  相似文献   

17.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中,西藏的对外传播不仅关系到西藏民族地区的形象建设,更在整体层面上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西藏地方各级媒体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在对外宣传中精准发力、以事实为基准,致力于讲好西藏和西藏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本文以西藏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国际报道为例,分析了讲好“西藏故事”的故事题材,并基于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对外讲好“西藏故事”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蔚琼 《东南传播》2023,(7):101-103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新兴媒介平台层出不穷,传播语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际传播正呈现出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传播格局。语态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围绕国际传播报道《关于这段跨越百年的中美情缘,“鼓岭”有话要说!》,探讨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如何创新国际传播语态,打造福建国际传播中心宣传阵地,为国际传播语态重构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中国广电媒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充分认识到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塑造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形象的重要性。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新思维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体系,融通技艺提升新时代对外传播效果,复调故事充分彰显国际传播的中国元素,跨界融合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推动中国广电媒体国际传播跃上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