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私有”是农民的“天性”。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以及土地改革时期,尊重农民土地私有天性。农民生产劳动积极。集体化时期,过于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得农民的私有天性渐渐演变为“恐私”、“怕私”,造成了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列宁就提出了土地问题,废除上地私有制.起初,列宁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但通过实践检验,列宁逐渐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后来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公主义改造闯出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是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195 6— 1 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 ,农村经营着少量的自留地。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既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之上 ,也与苏联经验的影响密切相关 ;是当时社会实际内在要求的产物 ;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也是其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6—1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着自留地经营制度。自留地经营在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大致经历了初步实施、曲折发展、基本稳定、艰难存在和恢复发展五个阶段。自留地经营具有发展道路一波三折、规模小、同家庭副业联系紧密、同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苏联特殊移民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为了消灭全盘集体化地区的"富农",为了开发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为了向林业、渔业和采矿等工业企业输出廉价劳动力,联共(布)中央实施了特殊移民政策.被划为二、三类富农的农民被没收了生产资料和土地,强行迁移到偏远地区,成为首批特殊移民.从1930年初到1933年5月,大规模特殊移民行动共持续4年,其间掀起两次高潮.特殊移民的迁移和安置进行得十分匆忙,条件极其艰苦,其悲惨命运是全盘集体化时期苏联农民的缩影.联共(布)中央希望利用特殊移民的劳动力加速经济体系现代化,但是特殊移民在暴力强制下进行的"半农奴"式经济活动不但没有带来可观的效益,反而造成亏损.  相似文献   

6.
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符合毛泽东所设计的容纳各行各业的理想社会模式,所以得到毛泽东的大力支持.毛泽东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农村预防工作和农村医疗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并极力扭转各级政府在卫生政策执行中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为合作医疗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组织保证.在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下,城市医疗资源、卫生人员向农村转移,并为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使赤脚医生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推动了合作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由于老一辈革命家在理论上否定单干,在政策上压制单干,在具体工作中各级政府打击单干,单干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尽歧视甚至敌视,不得不违心地“积极”入社,表现出自我集体化的主动性,形成“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浪潮。这更坚定了决策层走集体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上下互动,加速了集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集体化是1950年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最主要制度情境。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集体化研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所呈现出的断裂性特征以及对政治运动的过度关注倾向。文章认为,1950年代的集体化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合作化还是人民公社化,集体化都是目标追求。对1950年代乡村历史的研究,必须要在集体化这个连续的体制形成过程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实现集体化,具有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有两次飞跃。其一,列宁"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思想,不仅第一次从实践上开始了小农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打开了社会主义农业商业化的局面。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的新形式,它把市场体制化引入集体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研究,此时期全国性的土改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第一位的发展因素;合作化,集体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声;国营农场是这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中国进行大规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条件这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行为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上的根本对立 ,乡村股份公司与村庄集体不可避免地会在运行规则与运行逻辑上发生矛盾和冲突 ,但集体产权和村庄社区意义上的同一性 ,又决定了这两大社会实体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和统一 ,在本个案徐东村中 ,这种衔接和统一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来实现的。这无疑向人们展示了一道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村治景观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历史考察认为,在总体性社会时期村干部是政府代理人,在过渡时期演变为村民代理人,在乡政村治时期异化为谋利型代理人。农村制度变迁影响了村干部角色的演变,不同方式的制度变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干部角色的走向。今后农村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其可能对村干部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社会变迁与珠玑移民南迁故事的演绎进程中,良溪地方精英成功运用民间社会广泛认可和实践的文化策略来建构自身的祖先记忆与社区记忆。良溪的“圣地化”,是在充满文化竞争和文化权势博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逐步为地域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文化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绵竹市几个镇村已婚农村女性的婚姻地域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绵竹市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婚姻地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绵竹市乡村婚姻地域演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乡村婚姻通婚距离和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二是近半数以上已婚女性婚迁距离在5公里以内;三是从贫困地区流向富庶地区。就其演变成因分析受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赞奇教授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国家经纪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村庄社会中的乡村基层政治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在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在村庄社会内的一步步强化,村庄经纪走向了消亡。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逐步建立起来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社会中的确立,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淡化的背景下,以村"两委"组织及其成员为代表的处于国家权力与村庄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及力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赢利型村庄经纪特征。相对于传统定义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再生于当前村庄社会中的赢利型村庄经纪除了具备赢利型村庄经纪典型的逐利性特征以外,还出现了诸多适应当前村庄社会环境,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政治研究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村民自治所开启的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村落家族与村民自治的博弈。将村民自治看作一个突生的制度变量,从农民个体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探讨这些个体行动的聚合所形塑出的家族关系、社区关系及村落社区的政治或权力结构,以企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国家、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从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古村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即使是同一个旅游企业,采用不同的运营机制也会带来不同的效益。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注意把握好长远规划、社区参与、协调好各方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方法,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依赖,提出"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