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在时间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何须惆怅;十年,坚持新闻打假,历经艰辛坎坷,遑论毁誉。对于一家地方新闻学术期刊而言,新闻打假,虽是责任使然,却也难以承受之重。毋庸讳言,十年间,我们也曾犹豫彷徨,几度萌生退意,但是我们挺了过来,虽然有时不被理解,虽然时而蒙受委屈,虽然还被告上法庭……但我们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人,为生命而战,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2.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打假八年来,虽然过程有曲折有风波,尽管其中有忧愁有苦涩,但我们义无反顾.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行动得到各级领导和众多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而且,前七年评出的年度十大假新闻,没有一件事后证明是我们评错了,更没有一回被诉至法院.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恪守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职业要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各种类型的虚假新闻频频出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十年的打假历程为中国新闻业积累了100条另类的新闻样本,也显示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对新闻尊严的捍卫决心。  相似文献   

4.
参加今天的"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首先要向<新闻记者>十年打假走过的历程表示敬意.<新闻记者>用它的行动阐述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铸就公信力,公信力铸就影响力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2007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 又是年终岁尾时.每年此时,正是我们深感无奈、痛苦难熬的时光.本刊的新闻打假已历经7年,虽然使我们的神经多多少少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我们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6.
诉讼     
《青年记者》2010,(13):2-3
《新闻记者》因新闻打假被索赔50万元 去年11月12日.《新快报》刊登图片《石家庄积雪比人高》,但很快被指涉嫌剽窃造假。《新闻记者》的《2009年十大假新闻》将其列为“2009年十大假新闻”。最近,双方闹上了法庭,这是我国首起因新闻打假引发的新闻名誉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揭晓,"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新闻记者》杂志并非全国第一家举起"新闻打假"大旗的杂志。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的年度假新  相似文献   

8.
2002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去年本刊评选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迅即为国内外无数媒体所转载。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毫无兴奋可言,却感到自责和愧疚,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原打算“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是,2002年的传媒依然生产了为数不少的假新闻,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再作冯妇。比较而言,今年的假新闻有几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几乎涉及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因此,今年我们的“评假”活动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即在每个新闻类别中评选出一条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二是完全造假的少,更多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人莫辨真假;三是假新闻的背景复杂,有些假新闻甚至是由一些利益集团直接参与编造。就在本刊付印之际传来消息,一些媒体炒得火热的所谓“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虎肉的城市”,纯属无稽之谈,有关主管部门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可见新闻打假之难,更可见对新闻打假决不能有丝毫懈怠;四是上当受骗的多,如转载国外“造假专业户”制造的假新闻。当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传媒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向读者致歉。如《家庭》《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等。同时,对造假者开始动真格,如《家庭》杂志解聘编辑,《华商报》开除记者……为了让新闻造假者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9.
2006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冬日的上海,阳光和煦,而我们心中,却尚有寒意。翻检着一年来收集的形形色色的假新闻,颇有不寒而栗之感。屈指算来,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活动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这六年来,虽然我们曾被误解,虽然我们曾蒙受委屈,虽然我们也曾想偃旗息鼓,但是,眼看假新闻依然猖獗,仍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媒体上,作为有良知的新闻人,羞愤汗颜、痛心疾首的同时,更坚定了新闻打假的信念。我们当然知道,假新闻始终与传媒如影随形,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容忍、姑息它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李存厚 《军事记者》2011,(2):10-11,14
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这是我国新闻战线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原则,确保新闻宣传工作舆论导向正确的重大行动。本期专题特别邀请新闻战线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及一线采编人员,就新闻打假的势在必行与持久不懈、剖析虚假新闻的根源起因与世态百相、思考新闻打假的具体举措与日常规范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新闻打假警钟长鸣、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打假战役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全国短新闻选>,是我们来报社后发的,这本光明日报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小书,收录的新闻作品当然也是1984年以前的,虽然都是一些旧闻,读起来却常读常新,工作之余拿出来翻上几页,每一次都有所获.  相似文献   

12.
假新闻对社会的污染有目共睹,对新闻界的危害不可低估。借“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东风,各地新闻界形成新一轮打假风暴,营造新闻舆论“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新闻打假,不让虚假新闻溜进报纸版面呢?我们以为要把好如下三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编者按: 抗战八年,虽然漫长,终获胜利.然而,本刊评选年度假新闻,也已经整整八年,却尚未见到胜利的曙光.可见新闻打假之难!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虚假新闻与媒介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年底,<新闻记者>杂志在连续新闻打假的第7个年头又一次评出了本年度十大假新闻.2007年4月16日,中新网一则"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学生"的新闻名列榜首,作为国家级的通讯社竟然刊出这样的假新闻,实在不合乎情理、令人难以原谅.  相似文献   

15.
灵机一动之后竟欲罢不能2001年临近年终的一天,《新闻记者》的编辑们开会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商量策划新的选题。议论中,大家感觉到,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也难以容忍。心生一计: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打假。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两年前,一个寒冷的深夜,一次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催生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原本只是游戏之作,偶尔为之,谁知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本刊又相继评出“世界杯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简直成了打假专业户。原以为假新闻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不曾料到,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假新闻如雨后春笋、越打越多。于是,心灰意冷,退意萌生。转眼,又近年底,新闻界的不少朋友希望我们继续评选“2003年十大假新闻”,认为这项工作虽然艰苦,却很有意义。既然社会需要,同行欢迎,读者爱看,我们也就义无反顾,只有将新闻打假进行到底了。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尽管新闻打假呼声日高,但假新闻仍屡禁不止,其中网络假新闻的比率不断攀升。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由网络率先刊载的假新闻竟有3篇之多。网络假新闻数量的增多,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摸清网络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形态特征、生成原因,坚决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透视“假新闻”事件的特点 自从王海出现,“打假”二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个非常熟悉的词了,为了保护消费的权益,我们需要在消费品方面打假。同样在新闻媒介行业,为了保护媒介受众的权益,我们也需要对虚假新闻事件进行打假。在我国新闻界,  相似文献   

19.
业界关注     
《新闻窗》2011,(1):14-20
编者按 2010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定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目前,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展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一贯要求。是广大读者受众的一贯期盼,也是新闻媒体生命之所在。虚假报道败坏新闻队伍声誉,动摇媒体生存根基,削弱舆论引导能力,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业内有识之士对此早有洞察并为铲除虚假新闻付出了长期坚苫不懈的努力。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持续了10年的“新闻打假”——10年来坚持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胆略令人感佩,其坚持堪称壮举!其中的支撑,诚如《新闻记者》编者按所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人,为生命而战,无怨无悔。同为媒体人,同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打假”我们责无旁贷。《新闻窗》本期全文转载《新闻记者》评选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及其编者按,既是配合中央部署,也是彰显自身态度,还为了表达对《新闻记者》编辑部的敬意。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