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戴远丝 《师道》2023,(9):36-37
<正>广东省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雷州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早在公元前就有古书记载的“干鱼传统技艺”流传至今。从教育视角研究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的问题成为当前非遗传承的新着眼点,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探讨非遗技艺与小学社团教育融合的适切性,为“非遗课程进校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传承和发展“非遗”壮锦技艺面临的问题,论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晶晶  周光发  谢韵 《地理教育》2023,(9):61-64+69
依托贵州省惠水县小岩角寨布依枫香染制作技艺,深掘其与学科课程间的逻辑联系,以研学旅行作为实践载体,构建跨学科视角下以地理为主导的项目式研学活动。确立“追寻非遗技艺,展现天染风采”为研学主题,设计“天染之寨”“天染之魂”“天染之情”“天染之忧”“天染之路”“天染之兴”六大项目,并着力于跨学科项目任务探究,在具身体验过程中围绕非遗技艺传承这一现实问题,整合与重构学科知识,以期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政策导引下,全社会普遍开始重视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城市江阴,同样认识到了“非遗”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也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做着不懈的努力工作.本文试图就“非遗”中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现状做一个初步的调查和研究,来为我们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个前期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以及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一个地方的活化遗产,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而具有天然的文旅转化价值。紫陶承载建水千年的地方文脉,但在近年的文旅融合实践中,存在浅层利用、表层开发的困境。文章借“舞台真实”理论探究以建水紫陶为例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新时代文旅语境中的转向可能,强调在注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协调统一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符号,审美性地呈现技艺造物的动态过程,提升手工技艺的可参观性,创新文化表征形式。通过从“过程真实”到“象征真实”的转变,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由于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翻译时往往没有借鉴,而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状又迫切需要发展相关的外宣翻译以提高时外宣传质量。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此翻译提供了新视角,探讨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翻译在具体语境下的动态顺应策略,并指出,译者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归化、异化、直译、意译、零翻译、音译等方法所形成的译文都是主观、相对性判断程度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是中国对外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的窗口,是中国对外宣传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负载着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根据等效翻译理论的启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中译者要正确评估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运用各种策略准确移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确保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本文以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翻译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其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挖掘与完善,以及促进文化的对外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独特性,在外宣中如何进行汉英翻译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汉英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功能语境视角下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其汉英翻译,可以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翻译研究无人涉及,也没有瓯剧的相关剧本被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语言上的障碍大大限制了瓯剧的传播与推广。阐述瓯剧翻译的要求、方法和语言特点,并以瓯剧剧本《洗心记》为例,为瓯剧翻译研究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华太极拳要以自信的姿态"走出去",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建立系统的太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体系势在必行。构建太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体系,应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阐释《易经》的内涵,深刻解读中医经络学说,整理出太极拳汉英术语工具书,以此更好地促进太极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文化复杂多样,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突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又各有特殊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标准,整合了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研究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同时从开发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文化品牌推广及国际交流和展演的角度探寻东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行政保护为主,这一方式已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客体间的联系,应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同属于人类智力创造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是有可能也是有必要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归属相对明确,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正当使用,还可以对公权力进行抑制和监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我们还要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特别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李建攀 《职教通讯》2019,(17):23-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灵活的教育活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空间。随着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丰富,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社区性且主体相同,但社区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存在政策支持不力、教育形式单一和参与积极性低等困境。基于此,应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利用社区教育的多样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