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为学思想是不可绕过的思想资源,其"为学为己"、"学贵自得"、"得之自然"、"学者立志"、"学贵于通"五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是儒家为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陈献章是明朝优秀的教育家,在明朝官学教育盛行和儒释道发展等时代背景下,陈献章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教育思想。通过探析可知,陈献章的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含“兴国育才”的理念,自得之学以及以诗传教载道的教育思想。陈献章重视基础教育,教育思想中不仅涵盖学术教育,更包含了人格修养教育,对现代的德育教育、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角度看,白沙哲学首先是其人生志向与社会环境相激荡的产物,白沙的“自得”之学的思想渊源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者当以孔子的仁学为根基,又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乐学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之一,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乐"是"著于心"的"内乐"或"本心之乐","学"是基于"知之""好之"上的"己有"之物、"自得之学"。乐学思想认为,学习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乐学是学业成功的要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还是评价教学成效和良师庸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乐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启发诱导、"学""习"结合、"兴其艺"、"见意趣"、知之好之、"乐""勉"相济、"乐教"感染等。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  相似文献   

6.
学贵自得     
语段囫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梳理孟子说:君子用道来使自己深造,就是要使自己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的道。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就能掌握得牢固,掌握得牢固,积累就丰富,积累丰富了,就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完。所以,君子之学,就是要做到自得。自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居,保持。安,安稳,牢固。资,积蓄。深,丰富。左右逢其原,原同“源”,周围都存在着源泉。应用《学贵自得》,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可以想一想什么叫不是“自…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高的造诣.进人精深的境界,必须以“道”去“自得”.当“自得”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左  相似文献   

8.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本心"思想,使性善具有了形上之义。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心之本体",得出人心至善的结论,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并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又强调了心体的无滞性及其所追求的本然的自得之乐,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则与其丰富多变的为学经历和坎坷不平的入仕经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程颐和程颢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心理学内容,蕴涵着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心理阶段,而诚敬、玩味自得、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为此,高校要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合理借鉴二程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实施理论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增进团体互动,增强情绪调节;注重道德实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教育有深厚的"自得"之学传统。探讨"自得"之学对功利主义学习目的、学而不思的学习方法、驰求于外的学习方向的批判,厘清其三重内涵:自身发展的学习目的 (于己有得)、自主思考的学习方法(由自己得)、自得心源的学习方向(得之于心),有助于反思当下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质和特点,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为了实现明朗澄彻的“自然之乐“境界,白沙提出了致虚、守静、自得的主要修持途径.这些途径体现了白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白沙之学是成就德性之知的学问。白沙治学讲涵养,贵自得,主静虚,倡静坐,而以勿忘勿助为要领。总结陈白沙独特的治学之道,对于今天读书、求学、育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凌莉 《文教资料》2014,(1):96-98
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既批判又继承,批判的是没落的封建旧教育,而继承的却是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统教育奠基阶段的儒墨道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智仁勇”、“引发自得”,墨家的“三知”、“兼爱”,道家的“全生”、“返璞归真”等思想都在陶行知的文章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精辟地概述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得"关系。他不仅主张"学贵自得",让学生自求得之;而且强调了"致力于导",即教师"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悠久的悟学教学思想,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多是在经验基础上的心得,大多散见于语录和著作当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陶渊明的“每有会意”,朱熹的“自得自悟”,张载的“学贵心悟”等。“悟学”思想始终笼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现当代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揭示“悟学”思想开辟了新的途径。“悟”的内容和方式有多样性,“悟学”思想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得"学习修养论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的提出、内涵和思想基础,然后在分析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与当代德育工作契舍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得"学习修养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重要启示:一是激发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二是培养学生内省能力与习惯。  相似文献   

18.
白沙历明初程朱理学向心学转向之文化转型期,禀儒释道三家于心性修炼上的进一步交融互摄之时代思潮,在岭南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兼宗儒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心性修养理论,提出了“自然为宗”、“率乎自然”的修养宗旨,阐明了“求之吾心”、“养之以静”的修养方法,体悟出“物我两忘”、“自得无累”的修养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心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学大师,孟子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为拙工改废墨绳"、"精研自得,博学详约"、"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教学之学、高等教育之学、高深学问之学,每阶段都有相应的代表作,而且每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当然,每阶段也都有其局限,教学之学的认识使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窄化;高等教育之学又使其研究领域过度宽泛;高深学问之学到目前为止仍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认识从内部实用性转到了外部实用性现在又落在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上,可以说高等教育学就是在对其认识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