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性”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和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本次品德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重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生活性”这一思想内核来设计教材内容、规划教材结构。围绕着“生活性”这一核心要求,本教材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学习主题,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很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笔者就如何让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和彰显其开放性三个方面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非学科性的活动型课程,也是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内容是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轴心,围绕儿童自己生活的需要,选取儿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且感兴趣的问题、现象、身边的人或事物等作为教学素材。所以,活动时,除了体现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个性化等几个特点外,还必须体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7.
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0.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1.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的“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理念,以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材内容特点体现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到,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而透过多元智能理论这一视角理解儿童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2.
吴飞 《现代教育科学》2007,(6):52-53,76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教师应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应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实施新课程的四年中,有不少的教师做了大量的教学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为把握其综合性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为了解决综合性教学中的问题,使该课程能健康、顺利的实施,在此笔者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综合性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对策,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包增益 《考试周刊》2014,(98):188-188
作为具有启蒙意义的入门课,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在整体教学中起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基础、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作用。本文从教学目标怎么定、教材内容怎么讲、品德与实际生活之距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让孩子爱上品德课、如何拉近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做了初步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14.
李援那 《山东教育》2011,(12):47-48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新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其教材内容强调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力图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探究、反思,获得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季昊然 《学子》2013,(9):6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目的是通过生活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思品授课的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点滴,联系教材内容,以最直观的教学给学生以感受和教育,并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  相似文献   

18.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正逐渐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行动。然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远离学生生活、注重外在形式、抛弃教材内容、忽视目标落实"等不足。那么,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现状,使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品德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