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视收视率,本来是电视传播效果的一个客观测量数据,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今电视收视率的地位已经提高到了压倒一切的高度。电视收视率真的那么可靠吗?依据电视收视率来投放广告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吗?电视收视率测量的究竟是一个多大意义的参照数据?如何认识电视收视率的本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待。  相似文献   

2.
秦瑞果 《新闻传播》2009,(10):42-42
1收视率的作用 如今各个电视台、栏目以及频道.都把收视率作为获得广告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收视率日益成为电视广告的基准,电视台已经把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一个标准。广告商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广告的投放比例和投放量。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往往比其他节目高出许多.是什么因素决定收视率的高低呢?而电视收视率后面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旦把这个原因找到的话,也就会知道调动哪些因素来改善收视率,使得提升收视率成为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  相似文献   

3.
许琴 《视听》2012,(5):42-4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宣传手段。那么,时至今日,影响电视广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收视率。收视率结果对于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都非常重要,是一些重要决策的依据。一、收视率是电视广告投放的重要指标1998年后,中国政府不再对电视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电视行业走入"自负盈亏"的新局面,这种情况下,广告收入成为媒体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4.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林  朱振梅 《青年记者》2007,(14):123-124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纪录片日益被观众疏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轻松活泼的娱乐秀节目和引人人胜的电视剧夺取了大块的观众市场;另一方面,对收视率广告利润的日益重视,使得当前以栏目化的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面临商业利润的压力。同时,栏目化一方面使电视纪录片获得了生存地盘,又造成了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化、制度化等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罗曼 《新闻窗》2006,(5):46-47
收视率是衡量电视媒体工作的一个标准,也是电视媒体产业效益高低的关键。为了尽量提高或保持一定的收视率,各电视台纷纷强化对收视率的分析和考察,寻求对策。影响电视收视率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了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笔者认为,影响电视收视率的主要因素是由其内因来决定的。影响收视率的内在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节目因素、名牌效应因素、自我宣传因素。  相似文献   

7.
收视率是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电视机构靠广告生存,广告播出以节目为依靠,节目关注度用收视率来考虑,于是,广告投放便以收视率为依据。收视率之于节目、之于电视台,攸关生死。收视率调查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被调查个人及其所属户)的背景资料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这部分数据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节目形态,有着广泛的收视群体和很高的收视率,同时也给电视媒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但部分娱乐节目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出现了低俗化倾向。因此,只有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找到低俗化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去做,避免落入节目低俗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9.
《视听界》2001,(6):56-56
王茜、李素英在2001年第2期《岭南视听研究》上发表文章说,在广告客户和电视媒体心目中,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同于电视广告收视率,实际则不然。首先,广告原理我们:“广告的终极目标,就是刺激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现代广告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电视广告发布时,最重视的是电视观众,但是并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免费电视不能对所有观众一视同仁。其原因在于广告经营对节目安排的影响。收视率成了广告时段的标价签。其标价的依据是节目的收视人数、收视密度、观众购买力和观众广告弹性等四个因素。因此,不同的观众群体也就因为其人数、密度、购买力和观众广告弹性在电视面前有了高低强弱之分。在我国当前条件下,扶助弱势观众应该综合运用公共电视、国营电视、付费电视、税收、补贴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赵素 《出版参考》2005,(11S):18-18
本刊讯 又到了报刊征订的黄金时期,很多细心的读者发现知名的时尚杂志ELLE《世界时装之苑》的广告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据悉这是该杂志首次尝试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这也透露出时尚杂志的竞争越发激烈。  相似文献   

12.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各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有线电视迅速普及,可收看频道的日益增加,观众急剧分流,电视频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观众和广告商的选择空间同时扩大,节日竞争和广告竞争日趋激烈,于是,收视率这个一直被认为比较另类的市场因素,引起了众多电视媒介的普遍重视和认同。从电视台的宏观决策,到节目编制和排期,从节目质量评估到广告时间价格的制定,收视率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3.
侯明廷 《声屏世界》2012,(6):158-159
以往,电视媒体的收视一般以时段收视率为主,但自2011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一系列的限广政策后,对电视广告收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文从聚焦节目收视和广告收视之间的对比入手,洞察各频道,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为广告主选择媒体投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新闻界》2006,(1):85-85,84
近年来。电视台阶段性活动逐渐增多,2004年中央台的“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全国电视烹饪大赛”、湖南台“超级女声”、凤凰台“中华小姐大赛”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不仅活动本身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迅速提高,也增加了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刘福瀛 《视听界》2005,(5):91-92
误区一:市场营销等于广告经营有人以为市场营销就是广告经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广告经营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属于销售的范围。报纸除了通过发行销售报纸自身外,还向广告客户销售以报纸的发行量为基础的版面,销售自身的品牌来获取广告的投放。广播电视向广告客户销售以收听收视率  相似文献   

16.
冷凇 《声屏世界》2005,(10):56-57
目前.国内电视一般只有销售广告(收视率).从不销售电视载体本身(频道或节目),单一的盈利模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若要改变草一盈利模式.就必须既销售电视广告又销售电视载体本身,即实行数字收费电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电视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指标,眼下收视率具有垄断地位,是当仁不让的权威;从央视到地市级电视台、从电视广告经营战略确定到具体节目的去留,收视率几乎都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于是许多人把收视率看成电视各项指标评估的“万能码”。但笔认为:尽管收视率的作用不可怀疑,而迷信收视率、过分夸大或依赖收视率作用却大不应该;收视率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无法独立承担起评估尤其是节目评估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当电视媒体的经费来源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广告,而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广告收入的多少时,收视率被看作是评估和衡量电视媒体影响力及观众行为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频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市场定位的选择,还是频道节目编排的决策,抑或是在节目评价等媒体内部的管理措施上,收视率都起到了类似"通用货币"、"杠杆"、"标准"的作用,收视率调查数据及其分析方法在电视媒体运营中的运用空间得到空前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体一直是四大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龙头老大,2005年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额达355.3亿元,占广告总额的25%。但近期随着网络传媒、分众传媒、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对电视媒体广告投放模式的冲击越来越大。电视人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转变观念,寻找机会,纷纷把眼光投向广告模式的突破上,几种新的广告投放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肖泉 《视听界》2007,(1):8-15
电视剧最能带来收视率,它被80%的中国观众列为经常收看的节日类型,每年为电视媒体带来5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70%以上的广告收入。电视剧已成为多数电视频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频道经营者和观众都在感叹:国产剧的精品何其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