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崔寅 《林区教学》2010,(4):29-30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在当代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仅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在分析“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的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核心思想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化.大学生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象,高校教育者必须理解“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涵和重要性,在El常工作中切实进行落实,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加强思想引导,改进教育改学,完善常规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  相似文献   

3.
吴坚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4):113-115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教育管理理念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灵魂。分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要求以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都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解读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以求达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7.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与学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复杂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本,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介绍“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并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探讨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逐年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逐步被大学所接受。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纷纷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认为“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核心价值体现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改革目标致力于"新人"的培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理念是超越"学科中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把握课改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对于克服误读、误判,持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称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不符合文学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纯审美论”及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事实上并无二致。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与“物质形态”相对应的,也不是表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或种类。它表示的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态,其意义在于表明意识形式的社会与阶级性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可以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不等于意识形态本身。  相似文献   

1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问题,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共颁布八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主要经历了探索初建、调整改革和优化完善三个阶段,实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导向从“为政治服务”到注重“双基”培养,再到关注以“三维目标”为重点的学生生活和关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生发展的重大变革。梳理70年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迁的历程,了解其变化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以人为本思想应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理想。"儒"家在这方面的思考尤为深邃及突出,其"乐和"思想不仅表现为对音乐声律形式的审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将伦理、政治、道德与音乐联系起来,被用以维持统治者的长久统治,以最终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乐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甚至在当下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分别从"仁和"、"德和"、"礼乐相和"三个层面入手对儒家"乐和"音乐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具体表现进行探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余晓青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1):32-35,142
“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它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实现行政的可持续发展,使政府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本文主要将行政资源分为财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三类。通过分析这三类资源与以人为本发展现相悖的现状,提出了以人为本价值导向下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核心价值体现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改革目标致力于"新人"的培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理念是超越"学科中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把握课改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对于克服误读、误判,持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移情体验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移情体验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有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涵的内在要求,是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同时,移情体验法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趋势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有利于其工作成果的巩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移情体验法的原则和其实施的具体方式,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以培养学生英语技能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使新闻英语教学成为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报刊的媒介功能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帮助读者解析文章中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评判价值,它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为新闻英语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也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