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场测试是其重要环节。本试图通过对200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研究,提出“国民体质监测现场测试管理”的概念,旨在形成一种模式,为今后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从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工作人员的现状入手,结合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的管理体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为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工作的有效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民体质监测信息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民体质状况和变化发展趋势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体质学、经济学等角度,通过分析国民体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将国民体质监测信息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纳入后国民体质监测信息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国民体质综合信息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全体国民关注自己的体质,通过科学健身,不断地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在全体国民中推广国民体质测定。鉴于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的积淀,推广国民体质测定还有一些无形的阻力,需要我们用创造性的工作来开拓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就当前应该采取的一些举措,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以供有关的政府部门和各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监测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监测数据的质量,而质量控制体系是体质监测数据科学、真实的生命线,是实现全国体质监测数据代表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保障。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根据控制论理论基础,构架和实施了纵贯4级管理体系(监测现场、地市级监测队、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以国家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网络平台为主要工具、2种表格为依托、3个标准为依据、3次核查为实现途径贯穿于整个质量控制过程的国民体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既提升和保障了本次体质监测的数据质量水平,又为下一阶段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质量控制经验。  相似文献   

6.
解析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全面了解国家国民体质的真实状况。如何确保其监测工作及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一重大课题。现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诸如测定项目与指标的科学性、可取性,器材的先进、可靠性,组织工作与环境对监测工作的影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至使其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工作分析报告的可信度和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指导等。本人就参与该项工作的具体测定、督导和验收中所发现和注意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一些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探讨和商榷意见,试图能使该项工作能得以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全面了解国家国民体质的真实状况.而其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及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是体质监测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针对基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个人的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方便地管理和利用全民体质监测的研究成果,促进体质检测的研究结果向实际应用成果的转化,建立一个多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十分必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和设计编写软件程序法,对建立多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可实现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和资源共享,并能充分发挥体质监测科研成果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为研究个案,对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结构、组织层次、构成要素以及运行规律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从宏观上来看就是由决策系统、操作系统和保障系统构成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从微观上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具体体现在国民体质监测的操作系统中,由各组织层次所构成的纵向结构和各监测机构主体的技术内涵所组成的横向结构构成。报告用较为详实的调研数据论述了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运行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技术保障、任务体系等方面运行现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2010年是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年,本文通过研究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的问卷,找出生活习惯等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的相关问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前期研究的《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量表》,对2005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组(20~69岁)1050名受试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经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能够测验到体质测试受试者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成年人体质水平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纪江  蔡睿 《四川体育科学》2011,(1):111-114,119
目的:探讨体质水平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关系,为今后我国体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方法:以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20~59岁成年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省区、市为单位(共31个单位),选取体质指数、代表性体质单指标等作为体质数据分析指标;登录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网站对31个监测省份社会经济指标进行调查、整理。计算比较体质数据指标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之间关系,并进行分析。结果:体质综合指数与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文盲率、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5以上,且都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人文发展指数相关系数更是达到了0.67(p〈0.01);当人文发展指数大于0.8时(2000年此数值为0.7),体质水平随人文发展指数增长而提高的幅度将有所减小;在相关有意义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与所有体质单指标呈负相关,纵跳值与所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发现,人文环境越好、经济收入越高、文盲率越低、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城乡居民体质水平越高,也证明了我国成年人国民体质水平东高西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参加2013年全运会"青少年组"女排集训的16支青少年女排队伍的运动员的部分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找出其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现状及其与运动成绩之间的规律,为我国青少年女排的选材和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女排已逐渐出现高大化的趋势,但身体素质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青少年女排各项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运动成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各队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后疫情时代下,全民健身新的功能、任务与路径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认为,从侧面思考,疫情有可能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的拐点,对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全民健身是积极防控疫情的良策,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是形成终身体育的环境,是提高身心健康的基础。全民健身有利于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健身健康需求,推动实现体育强国梦;协同学习型社区,推动科学健身型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健身意识,构建家庭式健身环境;完善在线健身教学,促进居家自主健身学习。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高举疫情科学防控和全民健身体育思想;建设科学健身型社区等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发挥体育科研人员的力量,激发全民健身意识;建设在线体育课程,提高居家健身安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23年的体育中考是否应该取消是家长和学校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科学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和体能的影响以及感染后如何科学安全恢复运动的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基于这些研究上的专家共识和科学声明进行检索和梳理。鉴于众多的中小学生被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且其中大部分学生有发烧、肌肉酸痛、无力和嗜睡等症状,有不少学生可能会受到长新冠的影响,加上受疫情影响,学生的体能可能远低于疫情前同期水平,且没有足够时间让他们恢复,2023年中考的体育考试因此应取消。学校同时应遵循基于科学证据上的重返运动建议,科学安全地指导2023年体育课和疫情后学生体能恢复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两个城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以下问题: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不足,健身指导员的数量较少,且知识结构偏低,难以保证居民健身的需求,全民健身计划、健身知识、健身方法的宣传不够,经费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应出台一套适应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法规;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居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加速全民健身服务多元化管理体系的人才建设,以保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For most countries with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 sedentary lifestyle has led to a decline in adolesc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increased risk of chronic disease and obesity. A common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has been to encourage greate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is approach has been successful. Since the 1984 Los Angeles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elite sports in China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reaching its climax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where China won the most gold medals. According to a study undertaken by Dong Xinguang, who designed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China's success in elite sports has, to some degree, been built at the expense of the country's national fitnes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port-for-all policy change, especially the changes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PRC) national fitness policy after an official speech delivered afte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PRC, Hu Jintao, who, for the first time, mentioned the idea of ‘changing from a major sports country to a world sports power.’ In an attempt to help assess the extent of change in China's national fitness policy, this study adopts the five policy change indicators (comprising organization, statutes, budget, personnel, and the media) developed by Hogwood and Peters and Juang. Furthermore, elite theory is adopted as our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how the political elites have tackled the difficulties in promoting sports in China. Finally, our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three parts: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policy change, policy change reflected in the five dimensions, and the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家乒乓球女二队运动员6项体能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针对其特征提出一些训练方法,以期为乒乓球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现阶段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的临场执裁体能现状。结果表明:国家一级裁判员体能状况堪忧,缺少有计划性的体能训练、训练手段没有针对性,训练形式比较单一。为能使我国篮球裁判员在临场执裁时拥有充沛的体能,针对裁判员体能问题现状,提出改善裁判员体能水平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结合我国古代医学、现代医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调研等方法,回顾我国体质学的由来、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并重点论述当前我国体质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体质学发展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体质"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合一"是我国古代体质观的精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成熟于"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2000年在我国开展了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20~59岁)和老年(60~69岁)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标志着体质研究已上升为我国体育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国的体质研究应该尽快提升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以便科学和便捷地指导国民进行体育健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