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本文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和相对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测度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专业化及其优势行业分布状况,并以城市流强度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功能进行测度。 总体而言,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得到初步显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科技服务业的优势行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北部湾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并将其分为三个层级。最后提出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指数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三大城市群整体表现为失调型,协调关系仍需进一步改善;三大城市群各参数对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制约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作为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人才的现状,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阐述了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需求,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服务业在区域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更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势在必行。通过实证研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四大城市群进行比较,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为城市群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增长势头强劲;(2)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协同效应初显;(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4)未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科技产出绩效的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科技产出绩效的现状,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产出转化存在的差距,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化科技投入产出结构,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源的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真正结合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中部相似城市及其它次发达地区在科技产出转化管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将科技创新的内生性与外部性纳入统一的理论机制中,提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会对城市群结构体系呈现U型作用关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估计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影响关系,创新性地由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并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进行探寻。结果表明:①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等级结构呈现出U型作用,对城市群首位度呈现出倒U型作用,表明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变化呈现出先集聚再扩散的演化逻辑;②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结构体系之间呈现U型结构关系,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识别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动态影响变化点的阈值范围为13158项发明专利申请。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足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面临着区域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全球科技合作与科技博弈等诸多挑战。文章在对城市群人口布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的特征与问题,认为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必须同步提升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人口功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的基本方略,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提出差异化、针对性的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策略,以引领"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群形态向更高级、更健康的功能组织模式演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由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区域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布局的关系展开理论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产业分工布局影响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U型作用,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3586项,会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起到促进作用,对产业的无关多样化起到抑制作用,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主要路径对产业分工布局形成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借助近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科技投入加大和国家科技部门条块逐步被打破的良好基础,通过强化体制制度创新、实施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等途径,整合优化区域内国家科技资源,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区域化,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科技资源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科技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组织机构三大资源.围绕三大科技资源,对甘肃科技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其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甘肃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省会城市——兰州一头独大,科技资源配置极为不均的现状,不利于科技支撑甘肃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甘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及趋势,提出优化甘肃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开放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阶段,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构建开放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县域科技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中国县域科技规划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认为中国县域科技规划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县域科技规划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作者认为,县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1)用以协调决策与实施过程,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软系统方法;2)协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的创新理论;3)比较优势理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陕西、四川和重庆等西部局部地区经过国家的长期支持和发展,不仅聚集着强大的承担"国家使命"的科技资源,而且吸纳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及军工产业较为发达,区域内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这些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国家科技能量首先在本区域释放、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进一步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克服为科技而科技、轻科技产业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盲目靠拢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认识误区;以体制制度创新为主导,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以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为基础,提升区域吸纳利用国家科技能力等措施,建立完善其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西部大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6-2016年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效率较低,已有生产要素投入潜力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技服务业TF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源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增长的贡献较弱;生产率指数区域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地区间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显著。要促使科技服务业效率提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管理创新,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异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颖  谢莹莹  吴陈 《科学学研究》2018,36(3):464-473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客观、科学地评价产业技术支撑能力对于我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应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支撑能力是提升其应急救援能力的关键。本研究从技术投入、技术研发、技术产出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应急产业技术支撑能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技术支撑能力进行实证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应急技术支撑能力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最后,结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应急产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HR-LCV三步法模型,测度与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系统内部融合程度及其制约因素。研究结论显示:(1)农业科技研发团队与农户技术效率的提升受制于其规模效率,专业协会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部门;(2)专业协会组织的融入显著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处于“协调且一般有效”状态,但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极弱融合”是主要制约因素;(3)农业科技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尚未实现深度融合,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间的“极弱融合”,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科研及研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不足与农业科技采纳与应用不足。据此,作者提出了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完善、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