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教指南》2006,(2):33-33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在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活动背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经历青春期的转变,开始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由于由于“死亡”话题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属于禁忌的话题,所以大部分初中生对于死亡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对于死亡的理解很多来自于漫画和游戏中的体验,因此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后继力量。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引导少年儿童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对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提出:“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要求“教育引导少先队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因此,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讲好“儿童化”政治,把“儿童化”政治贯穿于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把“儿童化”政治引向深入,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政治启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6.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希望和绝望之矛盾煎熬中,鲁迅通过对“希望”的论证进行了思想的自审,引发了关于“希望”的三个悖论,并最终在“虚妄”哲学中凝定了以行动超越矛盾的姿态。希望的第一个悖论:以希望之盾抗拒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但盾的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希望”的第二个悖论:希望仍可寄托于正在进行的年轻人的青春,尽管是“悲凉缥缈的青春”,然而可怕的是:“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都衰老了”。“希望”的第三个也是最为彻底的一个悖论:一直针对“暗夜”的“希望”和“绝望”的纠缠,因“暗夜”的并不存在而失去了对象:  相似文献   

8.
弗·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对人类智慧力量的总结和概括。学习和研究“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至理名言,就是要崇尚科学理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实施,振兴中华伟业。  相似文献   

9.
教师道德动力,就是指具有推动教师道德不断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力量源泉。教师道德动力的必备基础,集中地体现有教师的德、才、学、识四个方面。教师道德动力之一,来自于理论的力量,即来自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根本的动力。教师道德动力之二,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即来自于理想人格的力量。因此,教师道德动力主要来自于理论力量和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孝文帝安排“六辅”时,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一是希望“六辅”在其死后能继续推进他的事业;二是希望“六辅”在其死后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政局;三是希望求得“六辅”内部力量组合的平衡,以维持“继子”元恪的统治地位。但是,孝文帝死后,“六辅”很快就因为其内部力量组合的失衡而解体。“六辅”解体之后,外戚专权、群小用事,孝文帝的事业,虽然在局部得到了推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在逐渐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然类的本体论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类实在论的辩护,但是,对于自然类认识论功用的关注,遮蔽了已有辩护的一个基本预设,即预设“性质”是一个得到确切解释的概念。从关于性质的形而上学研究来看,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传统可见于性质“揭示”和性质“显现”两个进路,存在由接受一元实在论转向接受多元实在论的倾向;回应来自哈金自然类唯名论的挑战,可以集中于性质“显现”进路解释自然律的必然性。关于自然律必然性的研究停留于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因此需要重建对自然律的“彻底解释”。从自然律“彻底解释”的角度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希望不在于接受先验前提,而在于接受可以获致“理解”的解释循环,由此肯定自然律的实践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校长寄语     
“正义”“爱”和“真实”,它们就是一双双无形的手,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能让人感到温暖。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一个人,人们互相加油,互相鼓励,人间的温暖就这样不断地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13.
电影《安东尼亚的方式》的叙述开始于回归和死亡,死亡在这里诞生了新的轮回,生发出是一种生与死的意义探讨。电影文本在阐述了女权主义在庄园的产生及存在的合理性之后,开始了对男性主体地位和男权主义——就本质上而言是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也即现实社会的全面解构。文章分三大部分,主要就“母性主义的主体化确认”进行详细探讨,并对“文本叙述者的身份确认以及主要人物符码的解读”和“对神性的质疑和调侃,以及关于死亡的终极探讨”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4.
宁梅  那佳 《教育》2006,(8):38-41
2005年9月,来自西城的101名中小学支教教师来到了对口支援的昌平区、怀柔区和密云县的各所学校,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这里面,有北京市骨干教师,有学校的中层干部,更有许许多多辛勤工作的普通教师。他们均给支教地区的学校带来“真经”,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力量,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学说,从科学研究活动中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美的规律的遵循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等诸方面,探讨了科学美的本质属性及其实现品格。  相似文献   

16.
“家教诊所”的家教困惑来自于读者,解答者是理论工作者,希望能解除家长朋友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向21世纪之谜的科学挑战─—生命的起源“生命起源于宇宙吗?”对于这个问题答复是肯定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着的地球就不会包括在宇宙之中了。“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什么地方吗?”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验证。关于我们的祖先来自地球之外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气质之美是来自内心的修养,比如说它是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这份欣赏能力就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流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的品格来自于大自然的塑造。我们希望自己具有谈吐不凡的修养,希望自己具有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海外英语》2004,(8):22-23
世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是一些人失去了希望。他们被限制在“命运天注定”这种思想圈圈之中。我们这里所说的和来自于富裕家庭的人毫无关系。我们听过很多来自于所谓“城市贫民区”的人的故事,他们偏离了他们自己制定的成功人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