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清华 《生活教育》2014,(11):37-39
课堂犹如一艘生命之舟,承载着一个个高贵的生命体,呈现着一幅幅最可爱的生命画卷,生命教育课堂更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美丽的绽放,这需要生命教育教师掌握引领生命课堂的技巧和方法,怀有走进学生生命世界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3.
这天学生做操的时候,一位老师揪住一位学生,将他拖出队列,劈头盖脸就掴起耳光来。老师的情绪为何如此激动,不知道是为什么,也听不见老师说什么,估计是这位小同学的表现没有其他同学好吧。我突然感到莫名的心痛。学生也罢,老师也罢,不都是相似的生命吗?生命为什么就不能善待生命呢?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的讲授来解决,但学生们的生命成长却需要靠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人格融汇、精神文化生命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 但恰恰是在这一块。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老师与学生缺乏生命层面的沟通、交流与感召,使学生只关注生活问题而置生命存在于不顾。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10,(11):25-25
生命,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稍显沉重的话题。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了他们对这一话题的认识难以用有限的语言进行清楚地表达。晏兴林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让我们和学生一道,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文字所传递的对生命的热爱,在情谊浓浓的课堂中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成长,我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敬畏生命     
朱彬  代颖 《河北教育》2002,(12):12-12
教室前一排茂盛的国槐发生了虫灾,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虫子几乎一夜之间便把槐树叶子咬得面目全非,树下一层虫屎。有许多虫子还爬到了教室里头,吓得一些女生大嚷大叫,给校长、老师和学生平添了烦恼,有的教师建议给树灌农药杀虫,有的老师却不同意这种想法,原因是:如果这样做,虫子自然会死,可树上跳跃的几十只小鸟也将命丧黄泉,争论没有结果。我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交由学生讨论。学生们的想法竟出奇地和我一致:建议用环保的方法杀虫,这样既能保护树上的小鸟,也能达到杀虫的目的。我很欣慰,因为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  相似文献   

7.
课堂,一个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一个充满着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需要用知识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巢华忠 《考试周刊》2013,(37):150-150
<正>生命化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化的课堂应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是建立在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的课堂。一、生命化的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生命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1.新颖导入,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9.
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由师生所构成的课堂就应该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以及情感的流动。课堂该是人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熟悉我刊的读者也许会纳闷,“乡村教苑”怎么会刊登丛雪芹老师这篇与教学关系不大的个人生活的文章呢?初读这篇文章时.编者的确是踌躇了一番,丛老师与病魔抗争的经历是很感人,很鼓舞人.但毕竟与语文教学搭不上边。但丛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又像一股洪流不断冲击着编者的心。面对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丛老师的坚强和智慧,不就是一篇最精彩的课文、一堂最真实的生命之课吗?“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丛老师乐观向上、不畏病苦、勤奋工作的人格魅力,就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乡村教苑”关注农村教师的特色课堂和教育人生.期待更多的朋友拿起笔,抒写职业生涯中的动人故事和成长感悟。来稿请寄廖巧燕。电子邮箱:liaoqiaoyan@126.com。  相似文献   

11.
完美的教学,应该是真情与智慧的交融.课堂中唯有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教学才可能唤醒孩子们心中热爱与柔情、眷恋与期待、庄严与圣洁的情感。在《向命运挑战》的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霍金那飞扬的生命激情.沐浴着生命之美的光辉.浓情漫溢的课堂成了我和孩子们共享的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  相似文献   

12.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生命教育与高效课堂 2006年,由我主持研究的省级教科研成果——构建“五步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的课堂目标。之所以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我认为:教师、学生是学校中鲜活的生命个体,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涵养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师幸福、学生自信”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生命的完善与美好应是教育最大最持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每一位老师的一生,都是一组歌,这组歌的旋律是慷慨激昂还是哀怨低回,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在这生命的乐章中,我们需用心聆听这春的交响。 把根留住2009年,我在酒泉聆听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老人家七十多岁高龄,拿了一支粉笔,就着一块黑板,上了一节原生态的语文课。听完课,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他知道我们西...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场所,不仅是课程与教学的时空交集,更是学生获得生命体验的地方。程翔老师讲授的《将进酒》一课呈现了生命发展生态课堂的课堂范式。程老师打破常规,采用了"一读到底"的授课方法,分别以齐读、自读、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诗十二次,以"读"贯穿课堂始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给予学生丰富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偶然看到几名学生用自制的捕虫工具捉知了,他们把捕获的知了翅膀折去一半,放在手里把玩。失去了翅膀的知了再也飞不起来,面对它的将是生命的终结。但是眼前的孩子们,他们根本没有看到小小知了的痛苦,反而为知了的挣扎而痛快!我的心深深地痛起来,不仅是为即将死去的知了,还为这群孩子。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每个生命,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神圣的,又是平等的,值得我们去珍视、善待的。人不应该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让孩子们充满对小草、蚂蚁生命的关怀,同样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习玲 《教师博览》2002,(8):17-17
自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鄂西北的这座小城,我一直过着平静的教师生活。每天除了上课以外,真正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学生呢,也和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直到有一天,一件不幸的事件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记得那是1998年一个美丽睛朗的夏日,我勿匆忙忙到办公室拿了教案,准备到教室上第一节课。途中,遇到也给我所带班级上课的一位老师,她一脸惋惜地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余春玉 《考试周刊》2014,(84):110-1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解读高中体育课堂生命的构成与属性特征,旨在为高中生命化体育课堂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得出结论:高中体育课堂的生命构成包括学生与体育教师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高中体育课堂之生命属性包括生命之自由、生命之需要、生命之发展、生命之可贵。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实的学习状态如何?许多老师可能知之不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又能获得什么?许多老师可能不甚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并不缺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而是缺乏怎样使鲜活的理念变为有效的行动。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是很投入,教学过程也很流畅,但数学教学依旧徘徊在学生的心灵之外。从生命的视角关注数学课堂,更多的乃是控制生命而非激扬生命;更多的乃是关注教师本位而非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命力。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惟有这样,“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才不会成为天边彩虹般的虚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