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巧合”高考题362分2003年“,巧合”高考题371分……2008年“,巧合”高考题339分2002年,《高中生》“巧合”了362分高考题。2003年,《高中生》“巧合”了371分高考题。2004年,《高中生》“巧合”了363分高考题。2005年,《高中生》“巧合”了404分高考题。2006年,《高中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2,(25)
“无巧不成书”。真实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巧合的地方。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与“28”这个数字就有很多有趣的巧合之处,反映出党史上很多有趣的知识点,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3.
读了“人生的巧合”一文(载《时事》第2期),觉得李国杰通到的巧合真的很巧,但是我更佩服的是他善于把握巧合。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能一步走向成功的巧合,然而成功的关键不在巧合,而在于善于把握巧合,即具备捕捉利用巧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靠人们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起来。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写李国杰如何勤奋钻研,善于思考,但从一系列巧合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李国杰专业成绩优秀,那么,不管有没有英语成绩,也不管英语成绩好坏,考官都不会给他一个复试的机会。如果不是他研制出高性能的曙光一号计算机,那么火车编组站…  相似文献   

4.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作家无不深谙此道,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偶然的巧合,创作出令人深思而难忘的故事情节。艺术上的巧合,并不是作家的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巧合。表面看来,巧合仿佛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实在这种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虽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恩格斯说:“那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种种纯粹的偶然所构成的;而被认为是偶然的东西,则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杰出的作家往往  相似文献   

5.
一 从1958年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算起,李宗尧在教育战线整整奋斗了44个年头。巧合的是,前22年他在普教里“扑腾”,后22年他在职教里“扑腾”。他说:“因为有了这种对比,感觉比别人扑腾得更有滋味。”……  相似文献   

6.
谈巧合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 “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了。”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在必然之中。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巧合到处皆是,单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便有几处巧合。如果没  相似文献   

7.
巧合     
“因为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巧合,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因为作家的笔下有了这样那样的巧合,文学就更显摇曳多姿。同学们可以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巧合故事,予以讲述;或者精心编制巧合的情节,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也可以以表象开始,揭开巧合背后隐藏的秘密;还可以议论文形式,就巧合的某个方面发表议论。请大家以‘巧合’为题写一篇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参加!”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集会上,同学们相互做了自我介绍。大家惊奇地发现,在55名同学中,有两名同学的生日竟是同一天,真是太巧了。这种“巧合”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这是一个关于概率的问题。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巧合”现象,创设“巧合”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2006,(19)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镜头,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错过了。就在公路边、博物馆、地铁站……那些幽默的“巧合”随时都在发生着,如果善于观察,你就会开心一整天。一切纯属“巧合”  相似文献   

11.
3月11日的日本强震牵动全世界的神经,而就在此时,互联网上一道“2011+3+11=2008+5+12”的算式也“震”惊无数网友.连国家通讯社都说数字巧合.却没有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巧合.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这个“巧”,就是指巧合。巧合作为一种创作技巧,它是使文学写作做到构思精巧的常用方法。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可以说,它正是运用巧合创作取胜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何时,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凡夫俗子与天仙美女成婚匹配,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并且充满着神奇的怪诞色彩。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个削足适履的故事,讲的是郑人以为鞋子应该决定脚的大小。中学生作文里比比皆是的名人名言。竟使人看到今日中学生的论证恰如郑人:论点之“足”正确与否,完全由名言之“履”来决定。在“足”与“履”之间,中学作文教学作了与郑人相同的选择。这种巧合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不自信。  相似文献   

14.
请看等式:根号里的数字2和3,能够穿过根号这堵“墙壁”跑到外面来.我们还可以写出很多“数字穿墙”的例子.如看到这些个例子,你一定认为这是偶然的巧合吧.因为大家都知道,对于一般根式中的数来说,是不能随便“穿墙”移到根号外来的.其实这种偶然的巧合中还隐藏着一般性的规律:你可以利用这个等式,写出许多类似的式子来.数字穿“墙”@陈德前  相似文献   

15.
考前,笔者给某报推出的2006年最后一期高考模拟题命制了作文题,是由一组关于读书的言论和现象引出的“读书”话题。几天后,当高考作文撩开它神秘的面纱时,这个题目竟然和高考题的全国卷之一的作文题目如出一辙,和安徽的题目“读”也形成紧密相连的子母关系。为什么有这种巧合呢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巧合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却遇顶头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机缘巧合。这一系列颇有生活原味的巧合,为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的巧合运用可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是我国传统叙事艺  相似文献   

17.
读卜辞三劄     
甲骨文“毓”旧读为“后”,本文认为这种读法缺乏理据,甲骨文本有“后”字,“毓”当如字读。花园庄东地甲骨“ ”的释读有多种意见,本文认为“ ”应释定为“亡后”,读为“亡咎”,“无祸”之义。“以日为名”的商人庙号确定依据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以前的各种说法对商王世次都有难以解释的问题,而曹定云先生提出的“宗族行第”说更近情理,能较好的解决“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日名顺序的巧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技法讲解 巧合是作者在文章中,借助事物的偶然性去表现事物的必然性的一种写作技法,也就是古代一些章回小说中说的“无巧不成书”。巧合源于生活,但生活中巧合的事物往往是偶然的、非本质的、孤立的,需要经过由此及彼的加工制作,才能写进文章。正是由于一系列的颇有生活原味的偶然和巧合,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从而构成了动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9.
本领恐慌     
1939年,毛泽东曾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70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这种历史的遥相呼应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适应变化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领恐慌     
1939年,毛泽东曾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70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这种历史的遥相呼应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适应变化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