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今年春天,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以下简称杂交小麦中心)与中种集团合作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一直热闹非凡,不仅忙着在国内进行杂交小麦的快速示范和推广,还使得杂交小麦在多个国家进行新品种试种与示范。这家仅仅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更知道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吧,但是你听说过杂交小麦吗?小麦、水稻、玉米同为世界三大主粮,杂交玉米是美国人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由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实现突破,而杂交小麦的研究,国外已有上百年,国内也有六十年,却迟迟没能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小麦一直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利用杂交优势的重要粮食作物,让人心存惋惜。  相似文献   

4.
《华夏星火》2014,(1):32-32
北京金色农华神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大北农集团于2001年10月出资成立的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国性种业企业,是农业部领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主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6.
赵昌平1962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北京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年优秀知识分子,首都“五四”奖章获得者。  相似文献   

7.
小麦系自花授粉作物,通过异交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在两系杂交小麦接近投入生产时,制种高产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连续几年制种产量不理想,导致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花期不遇,亩有效穗数少,异交结实率差等问题。制种产量高低又将直接影响两系杂交小麦的应用推广。我们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对小麦条锈病具抗性。通过杂交建立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可以有效利用中间偃麦草中的抗锈基因。  相似文献   

9.
“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高新技术。它在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诸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杂种优势,其中产量优势尤为突出。内江市农科所参加国家科委主持的两系杂交小麦优势利用协作攻关,引进C49S不育系与本所培育的“内5839”等新品系测配,从中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新组合“C49S×内5839”,定名为“Ⅱ优58”。于1996年秋首次进入内江市种子公司区试和湖北、云南、重庆、四川三省一市重点试验示范种植,增产显著。初步展示了两系杂交小麦增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项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小麦增产新技术——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简称地膜小麦或穴播地膜小麦)经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李守谦研究员等人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陇原大地诞生了。同行专家认为,这是继杂交稻、杂交玉米、地膜玉米、水稻早育稀植之后,我国粮食增产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2.
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及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姓氏笔画为序)姓名单位王耀南湖南大学邢子文西安交通大学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张全兴南京大学李殿荣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姓名单位丁红心浙江莹冠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尹衍升中国海洋大学王明江徐州江昕轮胎有限公司王健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王卿芳浙江芳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王继武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任其龙浙江大学刘从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刘渝兴武汉武钢工程技术集团计控公司朱学纯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宋德荣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张力北京三晶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13.
四新展台     
多枝型巨穗小麦——分33 该品种是中国农科院联合全国5大农科院校,几乎集中了全国小麦优秀育种专家组成“小麦超高产育种协作组”,在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封如敏指导下,利用小麦多倍体及矮化基因多次杂交及回交,前后历经整整29年,才艰难地育成这一分枝型能不受气候、地域及栽培条件影响的特殊类型,在  相似文献   

14.
<正>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玉米、水稻等20多种作物上得到广泛证实。但杂交小麦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1962年以来,国内外探索了多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但均因种种原因未能大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报     
《中国科技信息》2011,(1):10-14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杂种优势利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作物杂交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优9507 品种来源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硬粒小麦课题组(曾道孝先生等)利用春性普通小麦品系中7606/京771与春性硬粒小麦引1053(墨西哥)杂交,获得普通小麦类型中作8131-1,再从其异地衍生系郑州8603#混合群体中经过多年冬播、系统选育而成。主要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冬性,中早熟,幼苗半葡匐,长势强,叶片宽厚。株高95~  相似文献   

17.
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园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89-199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学     
藤三七不同栽培模式试验;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利用SSR标记对甘蓝型黄籽油莱贵油519杂种纯度鉴定;辽宁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评价;武汉市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华夏星火》2004,(1):59-59
天津天隆基因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着优势互补,加快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原则,联合在天津建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分中心在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利用杂交水稻研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将超级杂交粳稻选育、北方粳稻品质改良和新品种研发作为  相似文献   

20.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