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明代中叶,在王阳明学说的带动下,各地兴建了大量的书院,使学术广为流播,成为地方显学。安福县作为江右王门学派的重要阵地之一,此一时期讲学活动十分活跃。位于安福县西乡的识仁书院,由刘元卿倡建。该书院最大的特点是与乡族社会有紧密联系。它的兴建端赖于当地各大宗族的积极参与。书院并不以学术见长,其宗旨主要是围绕着“化民导俗”、整合乡族秩序而展开。此外,识仁书院虽名为书院,但其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学”,各大族捐的田产能以书院的名义而免役,是其得以维继的根本;书院的祭祀系统则不仅加强了各族的认同感。并且进一步整合了乡族的力量。清代以后,识仁书院多次重建,然而书院也基本上由原来的学术教育组织,而完全演变为乡族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2.
南宋理宗时魏了翁贬谪湘西靖州,在此建立靖州鹤山书院;此时闽籍仕宦饶敏学正为官黔阳,兴修县学;元代又有粟姓乡贤捐建靖州广德书院,揭侯斯特撰文褒扬,由此可见南宋以来这里重视书院已蔚成风气。另外,靖州鹤山书院的落成时间,缪荃荪以为是魏了翁抵靖的第二年,据明抄本《靖州志》残卷所载《鹤山书院记》残文,当在其抵靖之年,最迟不会晚于当年的秋季。另外,有学者认为宋碑《沅州黔阳县重修县治记》之饶敏学为朱熹高足,据考应为“朱熹弟子之子”。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前期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代表,虽然这些书院的创立、教学活动部宣称不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标,甚至将科举之学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然而这些书院不仅不反对生徒应举,而且生徒的科举及第率都相当高,这说明汉学书院仍然无法脱离科举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书院既是学术组织,更是教学机构.王守仁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湛若水主张圣学、举业合一,在书院大谈科举之学.影响所及,人谓"书院者,宅名胜,居来学,以广国家兴道育才之意,官政之最善者也"[1];"学校治化之原,而书院学校之辅也蚪"[2];视"书院为谈经课士之地,与庠序相济为功"[3].甚至有人说:"夫学,士之田也,有庠序以职之,有科举以劝之,而又为书院以课督之,与催耕促织何异?"[4]凡此种种,说明将书院视为谈经课士、准备科举的教学机关,已是明代的一种普遍共识.当讲会盛行之世,书院除了"升堂会讲",根据分定课程进行"讲解"、学习之外,还组织诸如文会、诗会、酒会、茶会、面会、舫会、遥会、会课、课艺、考课、作文、经史会、史学会、理学会、古文词会、昭代典故会等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会事.一般而言,这些教学型讲会皆和科举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鄙视.但细探究竟,我们发现,即便是科举之会,也有多种文化取向,值得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建立融合课程的一个渠道是创建融合性校本特色课程。兴文县香山民族中学展开学校文化主题统领的特色课程建构,即在“融生”文化主题统领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融合创生了书院课程、民族课程、劳美课程、研学课程等四大融合性特色课程。每类特色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书院课程指向书院文化培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民族课程重在以民族文化铸造精神之魂;劳美课程重在融合启智;研学课程重在知行合一润泽心灵。这些课程既有多种资源的融合,也有五育元素与价值的融合生长。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我家邻居是个小商贩,专门卖衣服、皮鞋等商品。他说,到书院乡去生意最好做,顾客特别多,我们乡没有人买的东西,在书院乡都能很快销完。那里的农民口袋里钱多,因为书院乡现已成为蘑菇专业乡了。专业乡,这是一个多么吸引人的字眼!我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走访了书院乡政府。书院乡,地处东海之滨,气候适宜,麦草芦苇多,蘑菇料的来源不成问题。这些为发展蘑菇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九六三年,有人开始试种蘑菇。这便是今天这个乡成为专业乡的先声。一九七六年,全乡有二十一户农家种植蘑菇。这些农户大部分是中南村七队的。这个队,在书院乡菌种厂附近,菌种厂技术员潘伯根、潘兴官等人都在这个生产队。他们每人种了六、七百尺蘑菇,  相似文献   

8.
朝鲜中宗38年(1543年)庆尚道丰基郡守周世鹏仿中国白鹿洞书院创建‘白云洞书院’。据说是朝鲜第一个中国式的书院。以后书院便多起来,出现了书院群立的面貌。在日本怎么样呢?在江户时代,第八代将军的享保11年(1726年),朱子学者中井甓庵创办了称作书院的怀德书院,而后,虽然在6个地方创办了所谓书院的乡学或私塾,可是这些书院看不到中国书院的特点,具体状况也无从查考。然而冈山藩乡学闲谷学校却不同,它设学田,显然是仿照中国书院的。总之,在日本没采用中国书院制度,这大概是合符实际的认识吧。  相似文献   

9.
胡居仁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之最醇者,一生"奋志圣贤之学",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受到晚明学者之尊崇,成为明代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之一.他绝意仕进,终生以讲学为业,创办南谷、礼吾、碧峰书院,并两次入主白鹿洞书院,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席,制订了<续白鹿洞学规>,体现了理学家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德为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等丰富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官学私学书院史文○我国古代的学校产生得很早,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关于学校的传说。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学校产生,商朝有了大学、小学之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学校分国学、乡学两类。国学有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乡学有按行政区划设立...  相似文献   

11.
朱阳书院是清代河南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窦克勤主讲朱阳书院期间,常同友人、生徒雅集于该院周围的郭山、旧屏山、竹来峰、绿引溪、学箕园、望鹤台等地,在优游暇豫中享受着山水诗酒之乐.不过,窦克勤等人并非视书院为"供宾讌、侈游观"之地,传道授学才是他们雅集活动的精神旨归,朱阳书院雅集创作由此带有鲜明的道德印痕.中国历代很多书院重视传道授学,朱阳书院雅集创作中的道德印痕在中国历代书院雅集创作中习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语出元末赵防的《商山书院学田记》。 宋元以后,徽州成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因有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除设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设立了大量的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各族还设有族学,免费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教育。重视教育,蔚然成风。“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学有所师”。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句话正是当时徽州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语出元末赵防的《商山书院学田记》。 宋元以后,徽州成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明代中叶以后,因有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除设府学、县学和书院外,还设立了大量的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各族还设有族学,免费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教育。重视教育,蔚然成风。“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学有所师”。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句话正是当时徽州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泰州是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最早的实践之地.泰州安定书院一直以明体达用为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泰州安定书院的演化,安定书院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今,由安定书院演化而来的泰州中学,进一步提出了"明理达用"的教育主张,实现了由"学有所知"向"学懂其理"、"学有所术"向"学先做人"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末农民革命战争和五代十国战乱,摧毁了士族门阀制度及其传统的教学。因此,宋代儒生因“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石鼓书院记》)),乃大兴书院,以为讲习之所。其教育制度,迥异于前代之庠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其中有关教学论方面的经验,尤其具有一些异于庠序的可贵的特点,堪称为精华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兹略述之如次。  相似文献   

17.
祭祀是书院办学的三大规制之一。岳麓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其祭祀场所丰富,祭祀规模宏大。梳理岳麓书院祭祀空间的变化及其祭祀之程式发现,岳麓书院祭祀空间井然有序,符合儒家礼制;所祀之人依时而增,日趋官学化。其教化功能在于:祭以学礼,立志明心;示教于生,经世济用;彰示道统,传学湖湘;开化民众,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8.
百年和风     
《广东教育》2007,(10):F0003-F0004
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创建于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校名几度更易,曾名为风岗乡学、和风书院、和风学堂、斗门中学等。2004年学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庙学中对先圣、先师的祭祀称为释奠、释菜礼。本文以河南书院庙学释奠、释菜礼为研究对象,探究书院庙学礼的组织形式和特征,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游九华山,遍览九华之胜,与九华山儒、释、道三家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阳明的九华之游不仅在当地接受了以李呈祥、柯乔为代表的一批弟子,还随处题赠,留下诗歌62首;阳明弟子满足了阳明于九华山兴建书院的愿望,建立了阳明书院,并在其周围自构精舍,相互研习阳明良知之学,形成了九华山儒学兴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