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教材固有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合拍",导致初中学生要学好历史并非易事.历史教材内容的"过去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学生很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验.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形象思维仍然是初中学生的重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学史可鉴古今",学习者可从中寻找适合自己人生观发展有价值的东西.而目前高考中历史仍然是考试内容,所以学校在历史教学中普遍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希望在"量"上对学生起到帮助,这有悖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本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里面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得失,是一面镜子,如果一味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学习主动性,那么对历史也只是"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益处.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束缚,变被动为主动,就要在教学方式上革新.而"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说"原谅"     
无论你现在是一个中学生还是一个花甲老人,你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个人历史.它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记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历史包袱".许多人让几十年前发生的不快在几十年后仍然影响,乃至左右他们的人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这些"历史包袱",而放下"历史包袱"的最好办法是原谅.  相似文献   

4.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聋校的语文教学目前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只注重于"教",而忽略了"学",他们往往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六个"为什么一,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新事物.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有力地回答了:在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发展,证明建设"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已经对六个"为什么"做出了完整而正确的回答.现在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因为:国内外对社会主义的疑问仍然存在,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仍未停息,国内"资本主义化"论调甚嚣尘上,国内"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要做到科学回答,必须做到:要从理论高度解释清楚六个"为什么",要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要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两个必然"理论的提出具有科学预见性。新形势下对"两个必然"理论要作历史辩证的分析,"两个必然"理论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相反,它仍然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占领华尔街运动"起源于公众对社会分配不公、华尔街左右政治等现状的不满,由具有民主意识和能力的美国公民发起。而这些公民的民主意识和能力实际上得益于近百年来的美国民主教育。没有民主的教育,就没有"占领华尔街运动"。教育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的生命力经受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至今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是对于它的主题,也就是它要告诉读者什么,却众说纷纭. 白居易把诗题定为"长恨歌",用意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9.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主张"仁礼"教育与"仁政"治国,而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律民。前者是一种"柔性教育",它主宰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后者是一种"刚性教育",其法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但律令若滥施,就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束缚。因此,学校在施行"刚性教育"之时,应该学习儒家的施教形式,倡导"仁化教育""柔性教育",这样才更符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朋友眼中,彼得似乎过于"平常",似乎与"华尔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巴菲特"又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姓氏。于是朋友们总会摆出一副惊奇的表情问他:"你是‘股神’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初中世界历史下册第八编"近代——资本主义从确立到衰落",是这一册中章节较多,范围较广的一段历史.它上承第七编"中世晚期",下接第九编"现代",表明资本主义怎样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成长,又怎样经由确立而衰落,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明确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复习这一段历史,加强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相密接,一个有效的复习,会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的热情.在复习中,要着重用历史事实去体现"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而证  相似文献   

13.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自由"与"国家富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必须放到"世界历史"之中去审视才能得到合理的回答:只要世界历史仍然是通过无序竞争着的现代民族国家来实现自身,"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在价值上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所谓个人自由,其绝对前提是这个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主权国家,而个人所能享有自由的程序在其现实性上只能是国家富强程度的对应物.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对立中来把握"自由",是在世界历史中居于领先地位者的特权,但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同时也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这一观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实践中如何把握全局,乃至"统帅全军",仍然困扰着一线的教师.当下对预设生成的纷争难分难解,预设似"小家碧玉",生成如"大家闺秀",看似有相形见绌之感,实际上预设与生成是互依互存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犹如打无准备之仗,仓促行事,往往要败下阵来;而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才能催  相似文献   

16.
(一)"启发式"="提问式"?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古老的论述,至今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这段论述中,其要义有二:一是要启发学生,首先必须把学生置于"认识主体"的地位,学生"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然后启发"。所谓"心愤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所谓"口悱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17.
李剑鸣 《历史教学》2006,67(2):5-10
中国学术历来讲究"学以致用",但知识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纯用眼前之用来评判知识的价值.求知可以致用,而一味求用则可能妨碍求知.一般认为,历史具有"资治"、教化、娱乐等多种现实功用,但历史在根本上是构成文化的一种要素,是群体认同的基点,是人们探索生活意义的内在参照.因此,研究历史的首要意义在于推动文化建设,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求知乃"史之本",历史学者应当在"守本"和"务本"的基点上求用,而不能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18.
楚辞产生的背景春秋末期的楚国,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战国初,北方各诸侯国已步入封建社会.在潮流的冲击下,楚国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实为必然之势.但楚国未能象秦国的商鞅变法那样作出彻底的改革,加以旧贵族顽固势力"谄谀用事",政治黑暗腐败,故国势积弱不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屈原,鉴于历史的教训,主张变法图强、选贤任能、联齐抗秦,借以挽狂澜于既倒,并把楚国引入富强之途.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的视野里,绝大部分历史课堂的所谓"跑题",其实只是一种授课表象,它仍然是教师基于对学情与教情充分认识下的课堂设计,仍然是教师围绕目标有序展开的课堂规划,只是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深刻地引领历史思维的提升。一、"跑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内驱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  相似文献   

20.
反观西方社会科学的"转向历史"学术史,政治学因对历史的不同理解而出现三种层次性的历史转向.在历史作为方法的层次,以政治学生产的理论、命题、概念为"体",以历史研究为"用",作为论证知识合理性的材料来源;在历史作为认知的层次,历史研究与政治学融通,从现实政治问题出发,重视政治知识的历史经验来源与提炼,阐释或解释其历史过程及成因;在历史作为本体的层次,政治学倒转为"用",所关注的任何议题是为了揭示普遍历史进程之"体".三种转向方式都有其知识生产的合理性和学术史依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中国政治学已经意识到转向历史的时代意义,但不能撕裂转向历史的三个层次,而是要在层次之间寻找逻辑与事实的关联机制,尤其重要但也艰难的是在第三层次,基于中华文明传统确立统一的历史观念,使之成为前两个层次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