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海侠 《现代语文》2013,(12):42-44
课例呈现:“燕然未勒”的苦闷与无奈 ——《渔家傲·秋思》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刊载了周建成、何松山二位老师《苍凉凄清沉郁悲壮——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一文,分析透辟,极富见地。但该文在引用了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后所分析的第一句话——“这首小令分两阕”的提法似乎有问题。词按字数的多寡可大致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  相似文献   

3.
张朝辉 《甘肃教育》2008,(15):33-33
在我国古代描写秋景的诗词中,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尤为著名,诗人通过寻常典型的景物、朴实凝炼的语言、萧索鲜明的画面,泻染出一派凄清幽静的晚秋气氛,含蓄地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彷徨和愁思,不愧为“秋思之祖”。  相似文献   

4.
却敌未遂的抑郁──谈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的复杂情怀田林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意境阔大而深实实,风格沉雄而豪放,冲破了“词为艳料”的樊篱,在宋初词坛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驱。范仲淹的词,现存六首...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描写的是崔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表现了莺莺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这出戏借助古典诗词中描写愁恨时特有的一些意象,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不愧为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开篇犤端正好犦运用了“黄花”“鸿雁”“枫林”等常见意象。“黄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菊花;又因菊花是深秋特有的景物,所以古诗中大凡有黄花处总会有一种秋的空旷辽远甚或萧瑟悲凉的味道。犤端正好犦中“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诗《苏幕遮》中的句子,将“黄叶地”变成“黄花地”,但是那种浓浓的秋的味道却丝毫未减。青碧瓦蓝的天空中缓缓地飘…  相似文献   

6.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一千年前,秋日的下午,远山近水,天地间满目秋色。一个身影在这秋色中久久徘徊。他是范仲淹,朝廷重臣、边镇名帅、文坛大家。 对于“秋”,范仲淹似乎有着特别的敏感。现存范词5首,4首时令,其中3首写秋。除了这首《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也是秋日的主题。是秋日的天高气爽,激发了词人的逸兴?是秋光的流逝,拨动了词人的心弦?还是秋深马肥,“防秋”事紧,使这位曾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  相似文献   

7.
<正>本单元围绕"选择和坚守"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三篇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代散文名篇——议论散文《鱼我所欲也》、史传散文《唐雎不辱使命》、劝学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同时,还选编了四首借景抒情的豪放派壮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为更好地学习说理文言散文和景情交融的豪放派壮词,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三篇说理文言散文名篇进行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有中考制度下,却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一直到高中以前,语文教学对诗歌的要求仅仅是背诵和默写,导致多数中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解读诗歌的方法。今天我将以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例,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读懂诗词。  相似文献   

9.
庄烨 《教学随笔》2016,(9):49-49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有中考制度下,却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一直到高中以前,语文教学对诗歌的要求仅仅是背诵和默写,导致多数中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解读诗歌的方法。今天我将以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例,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读懂诗词。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1,(85):40-4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古代诗词“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从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抒思妇之怨.到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亡国丧家之痛;从岑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的生命悲叹,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  相似文献   

11.
以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教学为例,聚焦意象关键词、炼字关键词和典故关键词,揣摩意象的深刻含义,推敲、辨析意旨的深义,剖析品味典故的隐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领悟诗歌的特美意境。  相似文献   

12.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14.
诗词中风向描写的文化意蕴散论祁富新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风”的意象和方位词东、西、南、北组合,形成四种新的意象。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乐府...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由于在词风上一改晚唐五代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所以,被视为豪放词之先驱,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整首词不仅逼真地透过景物揭示“思”这种情感,而且丰富了“思”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描绘了这不同寻常的“思”。  相似文献   

16.
“浊酒”一词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例如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快活》:“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引明代杨慎  相似文献   

17.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下面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入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创意]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与否的敏锐感受,包裹在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之中,使得《渔家傲》悲而不凉,突破了宋初之词的婉约风气,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故在教学中,抓住其“悲而不凉”的特点展开教学,并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层层展开,循序渐进;从对“穷塞主”之“穷”的评价人手,通过比较阅读正面欣赏“穷”字,进一步体会词人内心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意境之中,不仅包含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包含形象之中所渗透进的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意境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意境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 一、触景生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引起某种感情的抒发。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