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聚焦于课文“怎么说”,其教学目标应是揭示文本建构的密码即解码,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是指导与引领学生揭开文本建构密码.“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解码指向文本建构的形式奥秘,四板块分别指向“说什么”即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研究、“怎么说”即文本建构密码研究、拓展阅读与迁移写作.“说什么”研究板块既要研究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更要研究内容提炼与思想情感得出方式;“怎么说”研究板块主要包括文本建构技巧研究、技巧表达效果研究、技巧类型研究、技巧运用场合研究、技巧写作运用注意事项研究;拓展阅读板块是运用本文学习技巧解读同类文本,迁移写作板块是运用本文学习技巧进行写作运用.以解码为核心的四板块阅读教学设计,以解码为阅读教学核心内容,以训练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为阅读教学目标,将阅读教学目标从思想道德教育置换为读写能力培养,实现阅读教学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2.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群文阅读“多文本”特征及其蕴含的“议题”“集体建构”“共识”等重要理念,都是突破传统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的变革式探索,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教学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群文阅读教学过程有特定的原则和策略,主要表现为:议题确立和文本选择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从单向输入走向集体建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多文本阅读的一种样态,群文阅读要实现文本的交互联结,往往要借助“比较与整合”的方法;作为一种结构化教学理念,“比较与整合”既是群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的四种关键能力之一,又是行之有效的课堂建构策略;既是实现学生思维进阶的方法,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大江 《教书育人》2013,(11):23-23
“原生态”本指物质的初始形态,阅读教学的“原生态”,是指阅读教学的本真性、人文性和生活化,以师、生、本在阅读教学中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为特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包扩“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如何实现阅读对话的原生态?本文试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陈庆新 《教育学报》2004,(12):14-18
本文试图从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角度阐释阅读教学的意义 ,教师的作用以及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首先要读“进去” ,从文本考虑 ,要努力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从学生考虑 ,要帮助学生建立“前理解” ;从方式考虑 ,要创设多样的阅读活动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读“出来” ,落实大量读“进去”的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规律的初步认识 ;借助精要的文本理论 ,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以写促读 ,促进学生建构成自己的文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与口头文本、“物”质文本和纸质文本相比,数字文本具有超文本性、交互共享性、虚拟性和沉浸性特征。这对阅读教学范式转型提出了挑战:线性思维与离散思维的阅读思维差异;深度阅读与浅表阅读的阅读行为层次;知识建构与情感交流的双重阅读过程。为应对这三大挑战,实现阅读素养培养,需要深化阅读思维理论研究,建构面向个体的数字阅读教科书和基于活动的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细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也包含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以阅读为起点,仔细研读文本,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和修辞,获得亲历的阅读经验、情绪和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言语,开掘言语的内涵,主动并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细读文本离不开教师先行、教师选择和教师指导,可以说“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9.
<正>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随着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群文阅读的定义不断修正完善,它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从单篇到群文再到整本书,学生的阅读视域不断扩展,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咬文嚼字上,而应该是多篇、整本书阅读的触类旁通。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在多文本、整本书阅读中进行思考,整体把握,融合理解,形成系统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实 践中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多文本阅读以“多样化的文本”加 之“科学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较之传统 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具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多文本阅读进行 分析,力求为多文本阅读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提供建议与 方案。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直觉或顿悟,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参与意义建构的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珍视学生不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高,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语言输入是文本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准确的“输出”是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角度,探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改为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文章从围绕教材话题组织文本、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为文本议题组织文本、从教材中分析提炼议题组成文本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文本组织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阅读深入解读文本,从而把握文本主旨、探索内在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探究文本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品味民俗细节,促进学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品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大多是单篇文本,即使是单元教学,也是单元中的单篇文本。单篇文本的教学,应实践“多阅读策略教学”,教学生同时运用多个阅读策略解读课文,实现文本意义理解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多阅读策略教学”实践思路是:唤醒学生已知的多阅读策略,指引学生使用多阅读策略,启发学生巩固多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就是扩大阅读。而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语文课单篇文本教学的模式。通过多个将文本变成议题建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水平。该论文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教学环节进行了逐一解析。重视语文学习的语用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和不同写作手法的文本在一起对比,更好地指向“写”的训练要点。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板块,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我们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已有两个学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觉得有些新课程理念仍没有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领悟文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对话主题,也是课堂上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本文立足实践,试着从操作层面对“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做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