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王庆利 《教学与研究》2004,12(12):81-85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合法化"存在着经验性理解和规范性理解两种理论传统。这两种理论传统均有各自的理论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理论缺陷。只有实现了主体、对象、手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合法化"这一概念在超越这两种理论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人文性的两个维度在一种较为宽广的视野上,人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存在着两点基本共识,这就是判断"语文"的两个基本命题:a.语文是一门课程;b.语文是一门课程的名称。a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实体指代,b命题可看  相似文献   

4.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上讲,"人文"是各种社会里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从微观上讲,"人文"则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具体环境中为着彼岸的幸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作为和精神追求.其中,个体人文必然有着时代的烙印,当真正理解了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的内涵时,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就不会大而无当了,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也不会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6.
倪雪坤 《文教资料》2008,(10):26-27
本文主要探究"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视野下海子的自然观,浅析海子诗歌的主题内涵与审美意蕴.海子在处理自身与万物关系的时候呈现出一种交流与共享的姿态,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营造出圆润和谐的意境美,具有浓厚的韵味感.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科学形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这些特点与其传统的文化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构建存在着许多误区,有必要在人文教育的视野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科学教师对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方面的认识偏向于传统的科学本质观。缘此,在初中科学教师教育课程中要增设HPS教育,帮助他们从"科学元勘"诸学科的多维视野下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本质观。具体策略包括:通过对科学哲学的探讨,认识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模式;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凸显科学的人文意蕴;通过对科学社会学的审视,理解科学的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语文能力"目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性能的层面,语文能力内在地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应该在"能力"目标上达到统一.对"语文能力"目标的具体内涵加以重新审视,探讨其中工具与人文的交融与渗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主要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肯定人的价值、谋求个性解放、关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意识和自觉践履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决不是一个内容单薄的孤立性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观念集合体;决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变动着的历史性概念。为了使2l世纪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人们必须正视并勇敢地迎接通德失落、生态环境恶化等由工业化带来的挑战和威胁,重建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这是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概念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包括四方面内容: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强调人性善和天人合一;排除极端个人主义和大众享乐主义;关心民众,重视民生。池田大作许多思想如人学思想、人的革命思想等都受到"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教育是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思考。在分析真实的教育实例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性的涵义及人文主义发展历程的思考.作者试图探索人文主义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本文能成为教育者理解人文主义教育重要性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历史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作为两种重要课程类型,两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渊源,两者的关系也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存在着冲突和对立。从课程史的角度来看,两者自产生以来经历着一种“统一-对立-融通”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中,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吸对方之精华,去自身之糟粕,共同推动着课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社会思想中,"以人为本"直接对立于"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先是反抗"神本"的宗教桎梏,后是反思"物本"的社会异化.中国社会思想对"神"敬而远之,反对人为"物"役,社会价值取向不以"神"或"物"为本.中国思想传统"唯人为贵",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有着深厚的人本资源.当代中国社会的以人为本,既要开新本土的人本传统,又要借鉴西方社会的人本经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Humanism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have been recognised as an issue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whether in the East or in the West. Underpinn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umanism is a common belief that there is an essence or essences of humanness.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the core of humanity lies in the idea of ‘ren’; in the Platonic tradition, ‘rationality’. For some critics, this belief may lead to violence as much as justice. One way to be aware of the danger is not to follow the line of traditional humanism without question. The strategy that the early Daoists and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Derrida use is to challenge, question, rethink, re‐examine, and reposition the meaning of self. In this article, I will first argue that the idea of non‐I (or non‐self) in early Daoism is indeed a ‘question of the self’ as well as a doubt cast upon the ‘junzi’ (君子) or sage (聖賢) in Confucian orthodoxy. Then, I explore the concept of human subject in Derrida. The consonance between the Daoist undoing of the self and Derrida's deconstructing subject sheds new ligh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分为伦理人道主义和哲学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道主义传统的反思所形成的强批判和弱建构的双重维度,是在哲学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展开的,根本没有涉及伦理人道主义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哲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反人道主义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经历了人文科学、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 (人本学 )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人文主义的涵义发生重大变化 ,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 ,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 ,从非理性到合理性。同时 ,针对传统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出现了当代人道主义的三种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