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自从《马氏文通》将文言“所”字划归“接读代字”以后,语法学界关于“所”的词性,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将“所”定为“特殊的指示代词”,这一观点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吸收,于是,“所”为“特殊指示代词”说,似乎已定于一尊。然而,近两年来,语法研究者们又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内展开了对“所”字词性的讨论,于是便有“指代助词”说、“结构助词”说、“结构代词”说等相继出现,有感于诸家之求索精神,本文亦拟就此略陈已见。  相似文献   

2.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说:“‘所’字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对“所”字结构这样的解释,在所有的古代汉语书中都能看到,对它的认识,语法学界是一致的。正因为“所”字结构具有名词的性质,所以它常作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4.
“之”、“其”等古汉语代词 ,曾经被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79年版的“其”字下第一个义项即明确为“第三人称代词”。 2 0世纪 80年代后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来是指示代词的“之”、“其”等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考察当今四川南部某些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在当今方言中仍有遗存的例证。川南泸州市方言和邻近的宜宾市辖的江安县、南溪县方言中 ,“他 (它 )”、“他 (它 )们”读为“[l ]”、“[l ]们” ,“这边”、“那边”的…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者字词组(按即者字结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说的是“有时候”“简单地”,而不是所有的者字结构都这样翻译。本文打算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者字结构可以译作“……的”,什么情况下,它不宜译作“……的”;不宜译作“……的”时又如何翻译。例句主要选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6.
一、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初中第二册《周处》)其中“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此注欠妥.“为乡里所患”是一个被动句.对于“为……所……”句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其中的“为”是介词,跟“所”字呼应,表被动,可译为“被”.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也指出,这种“为”和“所”结合起来,抵得上一个“被”字.因此,对文中“为乡里所患”这句话,也应作如是分析.这里的“为”  相似文献   

7.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8.
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不是宾语前置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中最突出的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样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三是宾语用代词复指时前置。这一类的特点是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放在动词前面。但电大现行教材的一种观点认为,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这宾语也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就是说,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是宾语前置的条件。(见朱振家先生主编的《简明古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257…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 (一)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  相似文献   

11.
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首先,关于“者”字和“所”字的词性,各家的看法就很不同。马建忠《马氏文通》把它们称为“接读代字”,①除说明其代词作用外,还强调了它们在句中的“接读”功能;王力先生将“者”和“所”字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③王泗原先生称为“关系代词”;③还有的语法书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④中学语文教材则把它们视为助词,起帮助构词的作用。为什么众多语法家们总要在前面冠以“接读”、“特别”、“辅助性”、“关系”而不敢直言“代词”呢?显然,这反映了语法家们的科学态…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古汉语中“之于”句式的图释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以下简称《古代汉语》)在说明介词“之”字的用法时,说“有时侯,不是在主谓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3.
“所”字及“所”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在“所”字词性和“所”字结构的分析上,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吕氏春秋》在文学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中“所”字及“所”字结构做全面调查,以期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一、古代汉语的词组以及词组进入句子,作句子成分,同古代汉语语法系统一样,还处在百家争鸣阶段,有不少问题尚待达成共识.其中古代汉语词组这个家族中,有一种结构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认定其结构,揭示其语法作用,最终给予正名.最早揭示这种语法结构的是王力先生,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分析到虚词“之”的用法时,指出: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主语加上一个谓语,中间用“的”字连接的结构,吕叔湘、朱德熙称之为“主渭短语”,陈宁萍称之为“名词化小句”。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结构,中间起连接作用的是“之”字。从古代汉语这类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采用“主谓短语”说,那些中间不用“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则称之为“主谓小句”。 古今汉语主谓短语有对应之处,也有不对应之处。其对应之处,我们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标的。古代汉语的素材主要见诸先秦两汉的古籍,引证的书目除《周易》、《尚书》按惯例称《易》、《书》  相似文献   

16.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367页,例举《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解释说:“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从此书序言得知,通论部分系南开大学马汉麟先生负责编写的。参看1960年人民教  相似文献   

17.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未”字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见否定副词,其所在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通常前置。但《国语》中的“未”字否定句却存有例外,代词宾语并未一律前置。推而广之到先秦其它典籍,可以看清先秦汉语中,“未”字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基本概况,以期对研究其它否定副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其中的“启”字,不少古代汉语教材或作品选,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刘盼遂、郭预衡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都注为:启,开门.启之,为段开城门.”“启”在古文中多训“开”义.这大概  相似文献   

20.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