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北地区的四家高职院校为对象,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架构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实施通识教育的保障条件不够充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更新通识教育理念、建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等方面着手,全面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高职教育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如何持续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华好学院美容会所管理专业方向为例,探讨适合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体制、方式和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应尽义务.高职院校应突破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约束,以岗位创业为方向,采用模块化教学,重视创业实践,构建全方面、立体化、全过程、开放的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智 《教育研究》2007,28(3):87-91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如何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属性,探索“三教”改革是推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已初步形成。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相对滞后,不能较好完成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引入“行动导向”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知行和谐发展”的教学体系是改进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环节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双证”式学生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在“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成功创新了基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精品战略,在专业、师资、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和教育研究等方面争创一流,打造了品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了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分析个中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质量观念改革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符合性评价对质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国家评估制度把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从终端检测引向全面管理。建立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建设质量绩效管理体系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1.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积极探索与构想,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当前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笔者认为应构建包括高职教育理念的界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职业意识教育诸环节在内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还应在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师生共同科研,借鉴CBE高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更多微观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定位问题;通过透视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反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教育理念是关键,而创新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则是人才模式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在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强人才的职业能力、岗位本领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出发,走工学培养模式”是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开展高职创业教育是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因高职创业教育的不足,致使创业素质与能力缺失,成为制约高职生创业的“瓶颈”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适合高职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地区4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实施通识教育的保障条件不够充分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从更新通识教育理念、建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等方面着手,全面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实施"双证制"教育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实“施双证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贯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迎合了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实施“双证制”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高职院校更新思想观念,加快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不能较好完成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引入“行动导向”理念,构建“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是改进当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一条可行之道。为此,高职院校要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构建配套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党员教育和管理理念及模式的影响和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特定条件的双重制约,“顶岗实习”模式下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从分析当前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双向互动作用关系三个方面。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制约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针对上述挑战,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