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冬桃 《师道》2021,(4):10-12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教育惩戒已成为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一种教育手段。2016年发布的《关于防止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将“惩戒”入法;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惩戒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惩戒权既已得到法律支持,施用教育惩戒为何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30-135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其原因既有法制不健全、教育缺位,也有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大主体应共同努力,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建立校园暴力防范机制。事前预防机制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发展专门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引入校园警察制度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等。事后处置机制包括对欺凌者加以惩戒和教育,保护和疏导受害学生,通过校园安全治理委员会和反校园暴力网站及时处理欺凌事件等。  相似文献   

4.
旷乾  田春 《基础教育研究》2020,(3):14-16,19
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外对校园欺凌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较早且成果丰富,文章分别从法律、社会、执法、学校四个层面,对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的校园欺凌防治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只有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多元治理模式、加大惩戒力度、建立校园警察制度并完善教师惩戒权,才能对校园欺凌现象实现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校园网络欺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虽然相关立法已明确规定适用教育惩戒规制校园网络欺凌,但是实践中教育惩戒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对抗和能力不足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权与生权、司法、科技之间存在一定失衡,具体表现为人们缺乏对教育惩戒内在精神的理解、学生网络自由的边际扩大以及科技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在未成年人全民上网的时代,校园网络欺凌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秩序。为了有效治理校园网络欺凌,教育惩戒应当尽快实现人本化和法治化,划定合理的网络规制边界,创设教育惩戒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中,严厉的惩戒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只有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相关教师和家长、涉事学生的惩戒力度,让管理者不敢麻痹大意,让欺凌者不敢产生欺凌他人的念头,校园欺凌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基于给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中,加大惩戒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举措.希望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能让这一困扰已久的肌瘤从根本上得以铲除.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9.
校园暴力、欺凌问题最好的防范就是教育,要抓小抓早,要即时教育;要有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要帮助学生捋顺常见矛盾的处理思路,管控好高危人员,用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家长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家长既能受到教育,又要从内心开始关注此类问题,起到良好的预防效应;处理校园欺凌事件要讲究智慧,必须坚持惩前毖后的原则,要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给予严厉惩戒,适当的司法介入也是遏制恶性校园欺凌行为的一把利剑。  相似文献   

10.
李勤 《江苏教育》2023,(17):51-54
<正>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班级是在家庭以外发挥最经常性教育影响的微观系统,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事件中,班主任应精准辨识、关注重点、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则》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编如下:一、教育惩戒的概念和实施范围《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一规定,首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其次,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训导和矫治。最后,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即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逐渐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概念认知正逐步深入和明晰,健全完善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元社会化防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在校园欺凌与暴力社会化防控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角色和使命。在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秉承双向保护理念,适度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未成年人专门检察机构(组织)和办案模式;在非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促进反欺凌与暴力的法律法规完善,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好反欺凌法治教育及技术防范,强化学校、教师及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15.
张军在《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主体间性视角下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研究》一文中提出,转变认识范式是解决教育惩戒难题的当务之急,应用主体间性思维范式,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互动、共享、共进关系,从而合理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保证教师教育惩戒权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6.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热词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并设立"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赋予教师惩戒权;禁止带手机进课堂;多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打击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40名大学生旷课多被退学";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教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中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包括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在内的六条教育惩戒措施。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检讨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采用的惩戒方式。而“书面检讨”则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戒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又饱受诟病.即使立法明确,教育惩戒规制校园欺凌也不是静等花开,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抗制和司法挤压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惩戒的价值失锚、家长权责的边际误解和司法惩戒的错位适用.教育惩戒的危机背后是教育权的内化重置以及与监护权、司法权之间的博弈.面对校园欺凌,教育惩戒亟待跳出失落的窠臼,变负能为增量,完成现代转型.破局的关键在于"固本培元,合理扩权与限权".具体言之,教育惩戒可以通过法治化与生本化重塑信任体系;增强家长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明晰和落实监护权责;提升教育惩戒的可诉性及其与司法惩戒的黏合性,从而实现对校园欺凌的长远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戒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又饱受诟病.即使立法明确,教育惩戒规制校园欺凌也不是静等花开,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抗制和司法挤压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惩戒的价值失锚、家长权责的边际误解和司法惩戒的错位适用.教育惩戒的危机背后是教育权的内化重置以及与监护权、司法权之间的博弈.面对校园欺凌,教育惩戒亟待跳出失落的窠臼,变负能为增量,完成现代转型.破局的关键在于"固本培元,合理扩权与限权".具体言之,教育惩戒可以通过法治化与生本化重塑信任体系;增强家长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明晰和落实监护权责;提升教育惩戒的可诉性及其与司法惩戒的黏合性,从而实现对校园欺凌的长远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