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殷婕 《家教世界》2013,(10):214-215
罗伯特·舒曼(RobertAlexander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舒曼音乐思想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审美意识的产物,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从关于罗伯特·舒曼的音乐评论、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舒曼强调音乐的教育性和舒曼音乐思想的精髓和影响四个方面对舒曼的没有思想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交响练习曲》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分析,以及对音乐本体的旋律、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研究,归纳出作品的音乐特征及曲作家的创作风格;同时从情感论的视角对作品的音乐美学内涵进行解读审视,透视出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3.
舒曼(RobertSehumann,1810-1856)是德国杰出的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以来,对舒曼音乐创作特别是钢琴创作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领域.然而,笔者认为舒曼的音乐创作之所以具有特殊魅力与他的音乐思想是休戚相关的,因为舒曼本身是一位个性鲜明的音乐美学家,通过各种新奇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美学思想,并贯穿于音乐创作的始终,而在众多的美学思想中"情感论"又是其思想中最富光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本文试图以"情感"音乐美学思想的成因为切入点,探索其美学思想形成的内力和外因,以期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对舒曼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挖掘其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思想相互印证,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其乐学之源;中和思想为其乐学之体;礼乐合一则是其乐学之用。《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其深刻的音乐品格对后世的音乐蔓学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是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化身。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当时的音乐思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强调音乐教育性,重视音乐的情感性因素,强调音乐传统和创新的统一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自古希腊以来,经过了前后约两千多年的曲折发展,各音乐美学流派和音乐美学思想家层出不穷。本文试图按照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一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成为了音乐家钢琴小品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倾向与特征。在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音乐的创作背景下,舒曼钢琴小品套曲在标题性元素的影响下可分为三类:受姊妹艺术影响为题、以幻想描述性文字为题、以作品体裁为题创作的作品。舒曼钢琴小品套曲音乐中的标题性及其特色运用,折射出舒曼别具一格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论周敦颐美学思想陈水根周敦颐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自然美,道德人格美,音乐美学,文学美学的思想。关于他的自然美的思想。周敦颐主张以自然的勃勃到机为美。他对于自然生长的花草很喜欢,喜欢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他窗前的草不除掉,任其生长,有人间他这是...  相似文献   

11.
"双重乐感"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为首要前提条件。中国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教学,在内容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其中极其多元的"乐感")的重新获取,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以外的"非欧音乐"资源的获取。在方法论方面应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对文化(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的采纳,和大力加强学习者的多元音乐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然而,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争议。“以审美为核心”的提法有其片面性:音乐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缺乏与特定音乐的联系,限制了音乐的功能;对音乐审美能力价值的过于强调有可能导致音乐功能本身价值的失落。  相似文献   

13.
浅谈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学校音乐教育肩负发展音乐文化的任务,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的功能。本文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文化功用和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等三个方面,就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为背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文化精神的不同追求,共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因素。而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后,其表现方式和不同类型就得以丰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音乐内涵得到升华。歌者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着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这种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注重表现方式上内在与外在美的兼顾,又强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我国古典的音乐史料和各种文艺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音乐欣赏主客体的思考;表达了对音乐表演形式和内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卢梭“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美学观点的主要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比较,指出卢梭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认为“语言的音乐化”观点尽管有些方面略显偏激,但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颇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对建筑与音乐这一艺术百花园中的姊妹艺术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建筑中的音乐美,使人们在凝望建筑时品味到音乐乐章的旋律、节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音乐表演中的内心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芳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137-138,141
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内心音乐听觉与人的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对音乐感性体验的质量以及人的音乐审美情感都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是人在音乐表演活动中逐步培养建立起来的,是音乐表演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内心音乐听觉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表演等音乐表演活动的质量以及表演灵感的产生。内心音乐听觉在音乐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内心音乐听觉这一心理学现象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高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