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11年第1期《语文学习》捧在手,段学俭先生的《教语文,你幸福吗?》引起了我的注意,读着这一句“老师,你幸福吗?”一股暖流便在我心中回荡。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位很普通的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真的没有想到,《江苏教育》2007年第5期上发表了我的文章《从语文考试"零优分"说起》,更没想到,此文竟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2007年第12期的《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9期刊登了张正良老师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有待改革》。读了张老师的文章,我对其中的有些观点持不同看法,现与张老师做如下商榷。  相似文献   

5.
读了郑逸农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上的《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对(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质疑》一文,笔者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我与郑老师文中提到的史老师并不相识,但此前曾读过她的一些文章.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拜读了李恩中老师的《&;lt;与朱元思书&;gt;两处注释的商榷》一文(《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恰巧我对这两处注释也有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第10期段志东老师《质疑"最××的之一"》一文,段老师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让我敬佩,但我有不同看法,说出来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8.
读罢夏斌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富有情趣的名师“开篇语”》,笔者感触颇深。感慨之余,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月刊》2011年第10期刊登了一篇文章——《辨别错别字不厶匕‘‘以是为非’》,我对该文的一些理解与看法不敢苟同,在此想与该文作者宋子伟老师进行商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细读了江苏丁山燕老师的《聋校语文词语教学之忌》一文(《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下称“丁文”)。文中丁老师对两个课例进行剖析,简要阐述了自己对聋校低年级词语教学的一些看法.读后颇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贾志敏老师的文章《教语文,其实不简单》。拜读完后,多年来置于心底的一点想法又浮上心头,想和贾老师以及广大的小语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发表了任动老师的《&;lt;鲁提辖拳打镇关西&;gt;(以下简称《鲁》)不宜入选教材》一文,笔者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7.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上的杨先武老师《可敬而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一文,非常受启发,深为杨老师的分析折服。但关于小说的结尾,我不同意杨老师的"败笔"一说。  相似文献   

18.
《语文月刊》2009年第1期推出一组讨论新粤派语文的文章,阅后振奋并大受鼓舞。陈佳民教授与《语文月刊》的对话,精辟概述了新粤派语文的形成、发展及特点。我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第4分册的主编,深感新粤派语文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对创建广东教育强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2005年第1期上刊载了史世辉老师的《苏东坡名号知多少》一文,文中在介绍苏东坡的名号时有一些不太妥当的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