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不断走向科学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一、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理论建设来看,随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环境的出现,史学研究无论在范围的拓展还是理论的深化方面,…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史学界出现了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十七年历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包括:坚持唯物史观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史学理论和大规模献整理方面取得重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捍卫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尊严作出了努力。十七年史学将20世纪中国史学推向新的阶段,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蔡和森思想的众多领域中,史学思想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和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奠基人。如果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在家乡湘乡和省城长沙求学(1895—1918)为史学启蒙阶段;在京准备出国到在欧洲留学(1918—1921)是蔡和森从朴素的唯物史观到完全的唯物史观转变的阶段;归国后从事革命工作(1921—1931)是蔡和森史学思想逐渐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的阶段。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其撰写的《社会进化史》是国内最早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必然趋势的著作;二是,开拓了中共党史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最初阵地,先后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强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首次阐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中共党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月25—27日,“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何兹全、齐世荣、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评价;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推进史学研究工作。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国史学取得突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与史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唯物史观又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处的时期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依据唯物吏观,总结历史,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历史、史学互动,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唯物史观。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之共识,这将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与史书编纂,将会在10个方面主导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即历史编纂、理论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研究、地方志及《中华一统志》纂修、中国史学融入国际学术、世界公众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史料整理及数字化、史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学科的兴起、唯物史观的新阐释与史学的自觉反省。  相似文献   

9.
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倡导与运用,是嵇文甫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理论与方法论的倡导与运用,嵇文甫在思想史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而这一重要成就的取得则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尤其是在历史研究领域更显卓著。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进一步去探讨、研究历史。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境界,开创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先河.同时在史料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界从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历史是有联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从外国教育史在“文化大革命”前起起落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历史认识,学科体系确立、教材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原著和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出版等方面,可以窥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当然,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学者们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是一种历史生态存在,这种历史生态存在状态有效地促进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实践转向、社会转向和世界历史转向。可以说,历史生态领域无疑构成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史;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85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维度。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 ,在这一重大的历史紧要关头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指导 ,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内涵、本质及发展趋势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知识课程,也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设想: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历史事实的大背景;把握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研究性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体现,是对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着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中国近现代史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通过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