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巢湖民歌在当下的文化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历史形态中对其文化发展基础进行解析,从自身特点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基于区域审美的发展解析,从文化新环境对其进行发展形式及特质的解析,认为文化的区域性固有特质是巢湖民歌获得现代新生的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探寻客家文化特质,首先要界定客家文化特质这一概念的内涵;客家文化特质研究应提倡多学科的理念与方法,但更应自觉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充分应用历史比较法,避免就客家论客家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校训文化特质的阐述受制于对文化本质问题的认识。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校训内在地包含于文化本质之中,本质上是通过文字表达的精神的东西而不是器物或物质的东西。因此,校训建设强调文化特质,要注意在历史文化底蕴、时代文化烙印、文化传承创新及文化育人内涵等方面凸显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反映特定区域历史文脉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特定地区的文化记录片呈现其独特光彩,成为这类纪录片创作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一部优秀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必然是对地域文化特质的高度提炼和个性化展示,这需要文化符号的视听表达、解说词的内涵解读和画面的诗意渲染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5.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及其发展历史等方面,都折射出武当道教文化的开放性、兼融性、延续性、辐射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其充满着活力,并且有着独有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岭南文化在汉民族的形成发展上,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上和团结民族上都有着很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上地位也是很重要的。"重商务实,感性自然,开放兼容"等都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质。下文我们就对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纵跨数千年历史,横越数千里地域。千百年的征战,千百里路的迁徙。先由北而南,后由东南而西南。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形成了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的“迁徙文化”。长时期大幅度的全族性迁徙,使苗族社会及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今天苗族支系众多、方言差别大、服饰类型多样化等原因造成苗族文化系统建构因素庞杂的历史特质。  相似文献   

8.
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必然有与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升华,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性、系统性、独创性、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这四个方面是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论、系统论、发展论、文明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展现出这一文化思想的深邃内涵、实践旨趣与历史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质、理论形态、理论价值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篇章,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理背景,区域文化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铜陵地区有着以铜文化为根本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具有悠久性、多元性、独特性、应用性的特质和精致大气、熔旧铸新等精神内涵。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文化特质,可有效地促进铜陵地区的文化产业、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内涵是对高职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和对高职发展道路的充分信任。从根源上讲,这种文化自信的产生有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比较逻辑,并呈现出实践性、自足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的特质。挖掘文化自信的逻辑,保持文化自信的特质必将引领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存中是80年代中期崛起的湖北“实力派”小说家。何存中小说的突出特点是富有一种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流氓无产无者的文化反思;其二是表现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其三是重建文化人格;其四是地域文化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先生和何香凝女士的诗词表现出一种文化品格,那就是处逆境而不改其浩然之正气,处乱世而有拳拳报国之赤诚。这种品格与儒家的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儒学人格的当代演绎,它源自家庭的影响与文化的陶冶。  相似文献   

13.
普惠性学前教育产生于我国构建以公平公正理念为核心的社会政策体系背景之下,它从国家政策走向地方实践、从学术理想走向社会现实仍需多视角、多维度的拓展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蕴含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期盼和文化寄托,是慈幼文化变迁的时代性表达与彰显、民本文化演进的实践性转化与弘扬、共同体文化复苏的领域性传导与伸张。当前,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现实推进遭遇文化困境:系统性误识导致发展进程背离既定目标、文化堕距掣肘政策推进的动力系统、文化冲突阻挠社会群体的通力合作。以文化共鸣为切入点创新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是中国语境下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选。政策设计者需形塑舆论场域实现文化培育,政策执行者要消除文化区隔促进文化整合,政策目标群体应反思文化立场加快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14.
温州民间童谣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承载着一定地域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以方言传诵的形式展示着民众的民俗生活与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并且童谣以儿童为传承主体,在对儿童的习俗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其游戏娱乐、认知和文化认同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许多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不断流失,主要是由于各种传统民俗事象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白马藏族世代居住在陇南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在白马藏族的众多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中,服饰是最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下,陇南白马藏族民族服饰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儿童服饰已断代,男子服饰基本汉化、藏化,基本保留了民族传统样式的妇女服饰也正处于变异之中。面对白马藏族服饰文化遗产消失速度加快的严峻现实,对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当今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文化战争一触即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崛起进程中",汉字文化圈"却已然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南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而需要尽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一,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二,"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其三,注重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其四,"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其五,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其六,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重建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人格人品状况的文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人格人品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原因除去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在制度和操作层面存在的不完善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文化的失落。如果不努力提升大学的大文化底蕴,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未来的他们将成为迷惘的一代决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独具风格、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形成世界上仅见的延绵不绝、高峰迭起、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系统。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包容性、务实和崇尚中庸的文化精神,以及延绵不绝、体系完备,重人事而轻宗教,重现实而轻来世的民本思想等特色,并就近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湖湘文化是湖南历代士人用独特的睿智、深邃的思维、理性的思考、生花的妙笔堆砌而成的文化宝塔,在它的文化潜质里到处流淌着湖南士人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追求。使得湖湘文化既具有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抵御外侮、卓砺敢死的优良品格;又具有重政治、轻经济,重经世致用、轻人文关怀,重程朱理学、个人气节,轻大局意识、和谐观念,重"夷夏之辨",轻海纳百川的不利文化因素。这种优劣互存的文化品性,使得忧国忧民、追求进步、卓砺敢死的湖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往往挺身而出,勇于献身,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头羊,而在和平时期,湖南人则往往默默无闻;湖南社会也常常呈现出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交相辉映的奇特局面。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