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杜威重建经验概念的课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经验”概念的动态特征更能彰显杜威理论的精髓,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与超越其意义也正体现于此。这启示我们,在课程研究中要树立“关系存在”整体课程观;树立“经历、体验”课程观和“探究、反思、行动”课程观,要关注生活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2.
杜威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课程理论中的儿童意识鲜明,表现在课程目的中的生命意识、课程向度中的儿童地位和课程形态中的儿童需求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所透析出的杜威的儿童观念与儿童意识对于思考我们当今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无疑有重要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威的课程哲学是其全部教育哲学的核心,而杜威的儿童课程观是其全部课程哲学的基础。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心理经验的关系问题。学科逻辑本身不是儿童课程,但它与儿童心理经验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都具有经验性质;倘若提供恰当环境和条件,儿童心理经验可以生长为学科逻辑。儿童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构成教学过程的"两极",由前者发展到后者,是经验的持续改造。儿童课程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构成:儿童当下经验中的学科要素;学科的"心理方面"。儿童课程的种类划分可依据"学科是从社会生活逐步分化"的原理来进行。学科逻辑"心理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开发艺术主要包括"解释"与"引导"。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杜威的儿童课程观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依据自己的经验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20世纪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具体而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生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鼻祖,杜威课程观本质上反映了实用主义思想。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家学者将外国教育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和本土适应性改造的典范。陶行知课程观,根植于"生活教育"理论,又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课程观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对我国当今课改不乏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儿童与课程》是杜威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创作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打破传统世人对杜威儿童中心论者的看法,对儿童与课程、儿童与教师以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二元分裂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应当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关注教师的新角色,强调在做中学获得的经验,看到儿童当下和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杜威经验课程观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创造力,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教师应该从提高认识,设立新课程体系,提高师资,加大财力投入等方面保证新课改实现杜威课程观的经验特征。  相似文献   

9.
“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课程论的灵魂。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表现在课程论方面主要是提出儿童与课程相联系的课程教材设计和主动作业这一课程形态,超越了“新”、“旧”课程观。而只有完全理解“经验”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地把握杜威的课程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社威课程观的主要内容 1.儿童中心 作为对传统的以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为代表的学科课程的批判,杜威极力反对课程的成人化,反对按照某种外在的目的铸造学生。所以,他对于儿童的价值给予特别的关注。杜威曾掷地有声地提出,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正是不成熟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生活化,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在实施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点课程与生活有效整合的经验,即创设生活化的环境;重视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探究发现;锻炼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在社区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幼儿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艺术课程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而独立存在,艺术课程必须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的途径是:建构源于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目标,采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内容,选择围绕儿童生活的人文主题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实施引导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生活观是对儿童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且是为了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教育者的儿童生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意义,那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儿童生活观就十分必要了。儿童生活观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儿童生活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对当代儿童生活的界定;当代儿童生活与儿童自身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关系;儿童完整生活的内容;儿童生活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是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应当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利用幼儿的生活实施课程,实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课程事件是儿童对人类生活的复演或展示,它体现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旨,尽管它主要呈现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却也难以排除对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事件的进程起于情境、执行于过程解决、结束于反思与总结。它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生成与预设的统一。课程事件最终也体现出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因而也是创生型课程。  相似文献   

16.
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已经闲置了相当长的时间。为减轻课程超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开发。这并不是要以饮食活动取代其他课程,而是要使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的艺术、社会、语言、科学等课程彰显并被充分利用。此外,系统开发要使这些课程与饮食生活成为一个自然、完整、和谐的整体,而不是将艺术、社会、语言、科学课程与幼儿饮食生活进行简单拼接。  相似文献   

17.
John White has recently defended a national curriculum which aims to promote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personal autonomy. I argue that there is a sense in which the state can remain neutral between diir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life and that White has not established that the state should aim to promote particular conceptions. I contend that the arguments which White offers in defence of his view of well-being are inadequate and that he has failed to justifi the promotion of everyone's personal autonomy.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9.
朱宁波 《教育科学》2006,22(5):43-45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和预设课程相比较.生成课程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设计,目标在活动中形成.课程内容也更富有弹性.课程评价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生成课程需要教师适时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提升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师来说,该做的是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