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在参加一些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节课‘语文味’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看来,“语文味”一词已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一大批语文教师的成长。你一定会问: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推行后,“‘读’占鳌头”“‘读’领风骚”成了小语界的流行词汇。上课时,学生的读书时间多了.课堂也热闹起来了,语文教学真正呈现出一片“书声琅琅”的喜人局面。可不知不觉中,一些教师也走进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味地强调读,而听却难觅踪影。阅读教学到底要不要听,又该怎样进行听的训练呢?请看笔者从名师课堂实录中撷取的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5.
"这节课‘语文味儿’很浓!听得有劲!""这节课‘语文味儿’淡了些,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完课后,"语文味儿"这个词经常被广大教师和专家所提及。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儿"呢?笔者觉得,语文味是近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按照程少堂先生的说法,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  相似文献   

6.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起来,却往往出现“非语文”和“泛语文”的倾向。于是有专家就呼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请看两位名师执教《散步》一文时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姓‘语’”,“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等等,这些都是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接地气的观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务本之道。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化观点为行为呢?笔者《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就力求扣住“语”字,用语文的方法,让语文味浓郁起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生理课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那是在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课呀?”我问。“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生理课     
“嘿,你知道吗,今天有‘那节课’。”坐在后排的同学神秘兮兮地说。那是在1998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课呀?”我问。“生理卫生啊,该讲‘那节课’了。”同学坏坏地笑着说。  相似文献   

13.
有语文味的课让人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文体的一亩三分地。”我理解的就是要守住其中的三味:读味、口味、写味。  相似文献   

14.
初·名师     
教育格言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教学主张张宗方主张语文课堂要体现“本色语文,快乐语文”的特点,追求课堂“语文味”及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注重在亲近语言、反复朗读、情感充盈、快乐学习等方面下功夫。他认为语文课堂就是语文教师自我成长的主阵地。多年来,他立足课堂,积极探索,在践行“本色语文,快乐语文”的教学主张中享受着语文教学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逐渐少了“正襟危坐”的严肃气氛,学生“不苟言笑”的胆怯心理也随之淡去,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不少老师听课后,总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课’我们回去在自己的课堂上怎么用啊?”事实上,一线的语文教师需要平平常常的课堂,需要实实在在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节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怎么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静下心来,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很多教师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则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  相似文献   

19.
秦越霞 《广西教育》2013,(4):55-56,60
2012年10月27日下午,在广西第二届小学语文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上,笔者聆听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周奇老师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他那从容自如的教学风度、质而不野的"聊天课堂"深深地打动了笔者。走进"聊天课堂"在课堂导入环节,周奇出示幻灯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松鼠。”周奇又问道:“松鼠一般生活在哪里呢?”学生答道:“森林里。”周奇话题一转:“是呀,  相似文献   

20.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