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推到张学良头上。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2.
目前,史学界对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作了充分的探讨,但对“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尚未深入考察,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 (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主持东北,领兵几十万,对日又有家仇国恨的张学良,却执行了不抵抗政策。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张学良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才能御侮”的思想,是他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之  相似文献   

3.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4.
严冬 《学习之友》2006,(9):60-6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九·一八事变”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已有64载未归故里。6月18,张学良之子张闾琳和夫人陈淑贞为参加爱国志士阎宝航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沈阳,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政策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推行其经济政策,首先着手操纵东北的金融领域。通过在我国东北发行货币、投击倒把、垄断汇兑及金融资本输出等种种手段,扰乱东北金融市场,破坏东北的金融秩序,欲挤垮东北的金融体系以取而代之。到“九·一八”事变前,尽管这一目的没能得以完全实现,但也确使东北的金融体系遭到重创。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抗战不仅关系到热河省和当地驻军的命运,关系到所有因“九·一八”事变陆续进关的数十万东北军将士的命运,而且事关平、津安危,华北存亡,为全国人民所瞩目。因此张学良声言誓守热河,准备反攻,以雪“九·一八”之耻。然而,由于南京政府采取一而抵抗,一而交涉的对日妥协方针,张学良将军军事指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曾一度是蒋介石的唯一助手,蒋当陆海空军总司令,他是副司令,蒋当西北“剿匪”总司令,他就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在中国第一个喊出“拥护领袖”口号的是张学良,他对蒋曾表示衷心拥护,绝对服从。但是,张学良却翻然一变,发动西安事变,捉拿了蒋介石。本文想从张蒋两人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侧面来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必然性,以示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8年底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是比较融…  相似文献   

9.
影视剧《远东阴谋》中张学良将军身旁有个侍卫官,镜头很多:参加执行清除暗通日寇的杨震霆、常荫槐,“九·一八”之夜对蒋介石下令不准张学良抵抗的电报痛心疾首。后在1936年12月12日晨,又领一营人冲进临潼华清池卧室,一直追寻上山,终将蒋介石擒获。他,便是东北军卫队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王玉瓒,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夏村农民家庭。青年时投笔从戎,在东北军从上士文书升到上校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随部队退往关内,携家带眷,受尽了沦亡之苦。1936年,…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以后,李烈钧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学术界对此鲜有研究。文章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一方面积极主张抗日和民主,督促国民党政府改变对内、外政策;同时也积极做过一些有益于救亡的具体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学良一直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蒋剿共。但从1935年冬以后,他的政治思想有所转变,并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本文拟对张学良政治思想转变的因素,作一探述。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2.
正张学良十分酷爱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古画尤其喜欢。东北易帜后,少帅张学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为喜欢古代字画,所以,即便在南京参加会议期间,他也要换上便服,在副官、秘书等人的陪同下,去夫子庙几家文物字画店选购古画,以便带回沈阳收藏。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一次张学良去北平,特意拜访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高云仙一、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蒋介石继续内战;使学生基本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事变中的主要人物及事变的简单经过;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教...  相似文献   

14.
田雨 《历史学习》2010,(10):7-9
1931年9月,日本侵华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呢?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也是中国人民打响14 年抗日战争第一枪。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为全国抗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18.
1931年发生于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的事件,这已是史学界的公论。同时,笔者还认为,“九·一八”事变与日本策制的“北进”战略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发动侵苏战争的序曲。敌视和进攻社会主义苏联,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称霸远东的侵略计划之一。在十月革命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者便企图‘北满州北部和西伯利亚纳入日本劳力范围”’“,1917年底,日本政府打着反希尔什维主义的旗子向协约国提议日本军队派往西伯利亚,并表示愿意单用日本的力量来对苏俄进武装干涉,以便趁机“占领满州北部及…  相似文献   

19.
关东军的由来闫庆生在中学历史教课书中,当讲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向中国东北三省进攻时,就提到了日本关东军是这次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侵略主力。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5年的占领中,关东军实际上操纵着伪满帝国,对东北人民实行...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与东北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一生的思想颇为复杂,但其爱国主义思想却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早在1916年聆听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中国之希望》的讲演后,他就自言受益匪浅,“立誓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以救中国。”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决心将东北建设成为振兴中华的基地。由于“他遍察世界列强科学进步、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增强教育设施,并从小学教育稳步做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