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种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的立意时受到启发,从而确定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要求学生利用想像写一篇作文《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这篇文章写什么呢?文章要体现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这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立意,从而确定自己要写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中的小女孩生活怎样?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小女孩怎样的感情?你对那个小女孩态度怎样?一个又冷又饿、无人疼爱的小女孩如果来到我们身边,你会给她些什么?通过提示,学生一般都能确定主题。另一种训练方法是:在作文教学中从学生写作文的实…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们听一位老师在教《高粱情》一课结束时,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文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但迅即说道:“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几遍,体会一下,感觉上用哪个好?”学生默念默想之时,为老师思考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作者的思路清晰可寻。文章先写杨梅树的美丽,再写杨梅果的可爱。在写杨梅果时,又是先写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然后写它的滋味。我抓住了这个写作顺序,设计了这课的板书。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独立阅读困难不大。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自学课文时,布置了几道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1.杨梅树生长在什么地区?2.杨梅是什么样子?3.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有什么特点?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相似文献   

4.
一、读前先思。读题目后先想想 :文章是要介绍哪辆纺车呢 ?它和普通纺车有什么不同吗 ?作者为什么要“记一辆纺车”?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帮助。同学们每学习一篇文章 ,都应该先思后读 ,看看自己和作者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 :文章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怀 ,突出了什么主题 ,等等。读完课文后你会发现 ,作者并没有介绍那辆纺车 ,而是写了纺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发挥的不同寻常的作用 ;通过写纺线的技术、姿势、竞赛等 ,体现纺线劳动的无穷乐趣 ,…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6.
作文课上,我以《落花生》为例,启发学生多角度求异思维。课文的中心是“怎样做人”,重点写了“议花生”。我问:如果我们仍以此文的开头为开头,要突出“劳动的艰辛”这一中心,重点应写什么?如果要突出“丰收的喜悦”这一中心,重点又该写什么呢?同学们仔细思考后,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种花生”和“收花生”。我随机进行点拨归纳:同样一个题目,一个开头,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抓住中心,展开联想,就可以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教学《高粱情》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及“从内容中体会思维”的阅读基本功 ,通过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进而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并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 ,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一、围绕“情”字 ,回归全文 ,铺设阶梯。1 课文的题目是《高粱情》 ,那这个“情”是什么意思?(深厚的感情)2 作者对高粱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敬佩之情)3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根据板书、回归全文)4 这样一种感情对作者会有什…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首先是记叙文的结构框架。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已会写内容比较单一的记叙文,然而,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呢?我结合相关的课文,与学生一道逐一归纳出各种结构框架。如根据《荔枝蜜》归纳出“叙转情式”,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布局是复杂记叙,什么叫跌宕起伏,怎样使文章能跌宕起伏;根据《听潮》等课文归纳出“景转情式”,具体指导学生写景物时如何抓特点去写,抒情与写景怎样结合才算情景交融;根据《白杨礼赞》等课文归纳出“物言志式”,  相似文献   

10.
基本教法: 整体着手,紧扣课题;篇末切入,直奔中心;以读感人,以文悟道;突出重点、长文短教。教学步骤: 一、整体着手,初识大意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思考:从题目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鱼钩) 设疑:是不是仅写鱼钩呢?写鱼钩的目的是什么? 2.带着上述问题自学课文,初识大意:本文主要写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二、篇末切入,直奔中心把理解课文的思维支点定在篇尾处,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既然主要写老班长,那么为什么要以《金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12.
以"写"促"读",激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学会看病。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可以写什么?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母亲心里很着急。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语文,老师常常要求预习新课,有些同学只是读上两遍,至多遇上生字新词,再查查字典就应付了事。下面归纳的五个“想”,有助于同学们预习能力的提高,不妨一试。一想文章的“[睛”——课文的题目。它的作用是什么?是概括文章主题还是指出文章重点,是揭示文章的思路还是题材范围,或是……二想文章的“灵魂”——课文的主题。它要表达作者写此文的什么意图、目的?三想文章的“血肉”——课文的材料。作者是怎样博采材料,精选材料,巧妙使用材料,从而使文章“言之有物”的。四想文章的“骨骼”——课文的结构。细细精读、逐段分析,作者先写什么,…  相似文献   

14.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粱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通过描写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是一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16.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17.
每逢实习之前,常有一些学生问:怎样去钻研一篇小学课文?根据我指导实习的体会,要钻研一篇小学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从解题入手,建立总的印象。 1.简介“赤壁”并将“壁”、“璧”二字作区分后,提问:“之”怎样解释?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一个?按照这个题目,你觉得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是怎样紧紧围绕“战”这个关键词语来写的? 4.划分意义段,概括每段大意,找出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整体—部分—整体”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读教学法。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飞夺泸定桥》一文来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课前布置预习,提出具体要求: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一些简单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步就是从整体出发,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时,我提出:本文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是写什么人做什么事?这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的?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飞”和“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  相似文献   

20.
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呢?试以语文第九册三、四组课文为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抓好审题,揭示思路。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它的题目就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思路。因此,认真抓好审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