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一辆纺车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课文以纺车为线索,缘物记事,睹物生情,逐层展开。首先说纺车的普通:构造“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它是大生产运动时“延安上千万辆纺车中的一辆。”其次说纺车的作用:它是粉碎敌人围困延安的阴谋,保证大家“丰衣”的战斗武器。再次写纺线:颇有情趣、需要技术、各种姿势、技术改革、开展竞赛。最后说明怀念纺车的原因,点出主旨:“跟困难作斗争,其乐  相似文献   

2.
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明确学生在课文中学到什么, 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妥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教与学的方法……例子是说理的依据,认知目标不是例子,而是作者意图阐述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认知目标:认识事物间有必然的联系。通过阅读,领会到作者通过因果、连锁、相承、总分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说…  相似文献   

3.
具体说来,思路纷乱无从下笔,最好是这样办:第一,勾划出写作思路的基本图式。在阅读中,有心的读者常常要试着勾划一下作品的思路图式。例如读吴伯萧的心Z一辆纺车》,全文分为3个部分。第~部分即第1小节,写对一辆用过的纺车的怀念。第Th部分即第2至第10小节,写怀念纺车的原因。这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写纺车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第二层写纺车纺线的劳动感受、群众的劳动热情及创造性;第三层论述纺线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抒写了怀念那辆纺车的深情。其基本图式是:在阅读中研究文章思路的基本图式对于…  相似文献   

4.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5.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使每个提问富于艺术性,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讲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只有了解课文写些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如第9册《海上日出》,在学生默读课文后,就要问:“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海上看到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太阳升起来以后,天空有云,出现了什么景象?”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味课文的思想作好准备。在讲读一段课文时,也要通过感知性提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意义甚微,走过场而已.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考试形式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多读、会读、巧读,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 一、准确理解文章关键内容 开头结尾的提示.如《记一辆纺车》,首段点明作者常常想起、深切怀念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这辆纺车普通、旧式,并无特别之处,何以引起作者深切怀念呢?结尾说"跟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因此联系首尾两段思考,文章主旨显而易见:纺车是延安军民战胜敌人封锁、渡过暂时困难的战斗武器,写它是为了表现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8.
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我俯案备课,初感困惑:教学目标怎样定芽要学生认知什么芽智能在哪芽体会什么样的情感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芽联系起来又有何作用芽一连串问号在脑海萦绕未得其解,待到反复阅读课文始觉有点眉目。一、感知感受,明确目标要想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学,教师应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感知感受,才能去定教学目标,想教学方法,然后让学生感知感受。为此,我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说了什么;二读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三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四读课文,想想我有什么感受;五读课文,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情智切入点,想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片段1](揭示课题《雪儿》后)师:读了课题,你们的脑海中会进发出什么问题?生:雪儿是什么?生:它什么样儿?生:课文写了雪儿的什么事?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雪儿?师:答案就藏在课文里,会读书的同学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  相似文献   

10.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吴伯箫写了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情深意美。《记一辆纺车》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细细品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收获。一一辆木制的纺车,既简陋,又普通,早已弃之不用,有什么可写的呢?然而作者对它情有独钟,视为家珍。除了当年经济上的意义难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未读先思,悟写启读就是一种“遵路”“入境”的逆向导读法。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能作读习惯为目的,一反传统的先读后仿的套路,对将要阅读的文章或段落,先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或立意为契机,想想:要我写,写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 整体感知 质疑激思 人们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共识:语文的学习,应注重整体,从整体出发来读,从读出发来写,注重的是积累(积累也是注重整体的)。那么,如何从整体出发来读,在初读整体感知环节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为重点应解决如下问题: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正确要做到“六不”,即不指读,不唱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填字,不读破词句。 2、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弄清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什么道理,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等。 3、 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呢?一、从理解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要找的东西——文章的立意、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例如第五册(北师大版)《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就会发现,题目写的是一个少…  相似文献   

16.
一、读题提问,把握整体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利用课题“爬山虎”像动物并有脚的特点,引发学生推想课题写的是动物还是植物,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把文章读熟。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流利。3.观察课文插图,试…  相似文献   

17.
写作与阅读、表达与接受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写作表达的出发点也正是阅读接受的归宿,这两者合理地统一于一个结合点——语言表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是基本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具体说,整体感知课文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读通课文,知其大略  读通课文,知其大略,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要读通课文,须要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须要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  相似文献   

18.
一、易体感知明理.1.导入感知.如教《积极进取》时,我这样导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谁的名言?你从这句名言中感到郎平具有什么精神(积极进取)?板书课题.2.审题感知.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什么叫积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进取,怎样做才能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思维直入重点,带着问题读文.3.感知课文.引导学生读课文(或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整体到部分了解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个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20.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作者图片)师:认识他吗?(生摇头)他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章,出版有《刘章诗选》《北山恋》等诗集,被称为"农民诗人"。(出示作者家乡风景图)作者回忆家乡,既没有描绘家乡秀美的山川,也没有描绘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溪,却写了——生:搭石。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吗?(出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