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2.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们讨论语文教师的德性品质,不止于其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更为瞩目的是作为人的最朴素的德知、德行、德性,尤其是作为教师内在品质的德性修养。这种德性,是指“人”内在的朴素的真、善、美的品质,是一种引领学生生命发展的品质。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的内在基础就是“心正”,就是具有一颗德性之心。  相似文献   

5.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以直觉为严格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真正的时间、生命的存在和连续不断的创造。究其根本,“绵延”是一种生成,一种变化,生命之绵延是一个不断创生的过程。透过“绵延”审视学校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在直觉知识、经验性教学时间、学生创造性、内在自由、本质差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德性、德行 人们通常把德性理解为人的道德本性,即人生而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向善的本性,当代学者认为;德性一词有两层内涵,既具有统一的、完整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内涵,又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内涵。本体论意义上的德性是指导事物的本源,是道德和智慧的辩证统一。而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创新”现在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对于教育来讲,创新、创造、创生,其实都跟人的生命有关。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处在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人内在的潜能,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杨帆 《中国德育》2007,2(6):21-24,37
麦金太尔在构建其新的德性伦理学过程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生统一性理论的缺陷,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实践”和“内在利益”概念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伦理体系。在批判现代性带来道德生活的破碎状况以及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反统一性观点之后,麦金太尔在叙事理论基础上重新找回了人生统一性观念在德性伦理学中的必要位置。麦金太尔的统一性观念可以为道德教育在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论认为: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人和人的生活,就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创造性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成就为人的必不可少的德性。人学范畴的创造,就是在对美好生活追寻中,不断赋予生活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创造的本质就是“给予”。离开了人学的根据,仅仅在经济技术的范畴内理解和发展人的创造性,很可能给生活带来灾难。教育要正确理解和敞开人的创造性。要重构当今“反创造”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德性论与规范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着人本身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三生教育”关乎人生整体,触及人生根本,因而它本应置身于哲学的审视之下,这是极重要之前提。以此审视当知: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唤起人们对人的生命的尊严、高尚和神圣的自觉,核心是理解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生存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学会生存,核心在于帮助受教育者理解人的生存活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生活教育乃人文教育,实质在于引导和启迪人们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其关键当在以文化提升人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3.
德性培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要以完善人的德性为目标,关键是培育人向善的意向、趋善的情感、知善的能力,使人成为行善的人。这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生命叙事:关注人的德性生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教人成为有德性的人,成就有德性的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人成为有德性的人,仅仅靠学校标准化的道德规则是无法让人的德性自由成长的。生命叙事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真实性、超我性与交往性等特质,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人在叙事过程中,或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省自己,唤醒自己的道德共鸣。生命叙事可以说是人的德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命叙事的教育中应关注倾听与尊重、理解与对话、情感与情境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6.
职教教师德性是职教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它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发端于职教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领悟,又指向理想的专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本质上具有功利性和实践性的属性.但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职教教师德性又时常处于人为的"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对职教教师德性的解释性理解,才能实现职教教师德性的养成由"自在"向"自为"转变.  相似文献   

17.
冯契的“化理论为德性”,强调主体的心性修养和内在发展,追求自由德性和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解读,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改造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9.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仪仪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