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晚清私铸泛滥的程度是历史罕见的,有许多原因导致了私铸问题的严重.其中晚清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禁私政策就有一些不当之处有利于私铸的流行,如持续性的减卯,铸币标准的不统一,禁私重心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晚清政府为加强舆论控制稳固统治而出台了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按这些律条的制定可将晚清的新闻出版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政府企图通过立法的手段来行专制的目的,其对新闻出版的监控反呈现出某种更为严密强化的趋势,但在近代西方法律体系的冲击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斗争的影响下,清朝的新闻出版立法又表现出某些貌似开明的法制近代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丁戊奇荒"期间,晚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都投入了救灾工作,但是晚清朝廷对于是否允许西方传教士参与救灾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地方官员则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待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态度,导致在整个"丁戊奇荒"期间双方虽有合作却并不顺利。灾荒中晚清政府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西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午战争以前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录用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调整,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剖析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的得失有助于了解整个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清外交官制与俸薪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清政府将外交官由临时差使定为实官,并制定了一个依据责任与劳绩状况的增俸晋秩标准,为外交官的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府和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出台了部分针对新型民间社团的法令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有其进步性,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近代中国社团法制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一条沿禁止;以禁为主,有条件部分开禁;无政府状态下的完全开禁;政府选择下的鼓励与禁止的螺旋上升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府和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出台了部分针对新型民间社团的法令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有其进步性,但也还存在诸多不足。近代中国社团法制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一条沿禁止;以禁为主,有条件部分开禁;无政府状态下的完全开禁;政府选择下的鼓励与禁止的螺旋上升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不缠足运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场社会习俗改革的运动。刊登在当时《申报》上的几则有关“女士放足被逼毙命案”的消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场运动的大致情形。  相似文献   

12.
重庆的近代报业始于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西南最早的近代报纸就诞生于重庆,其发展步履维艰,几经挫折。然而,重庆近代报业的先行却愈挫而愈奋,所创报纸各具特色,博采众长。近代报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各家报刊上无不体现,其影响至深至广。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 ,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 ,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压力下,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改革走向而不断制定、推行并加以督导与评估。就其内容而言,既有对传统选士教育政策的吸纳而具有保守性,更具有受西方教育的冲击而带有开放性,废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行政机构等教育政策的建立及实施,成为清末教育的一种导向与早期现代化的努力。李占萍博士的著作具有教育史专业学术方法新视野及内容结构突破、超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并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法制改革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了解西方近代狱制,进而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狱制并加以实践,既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走向世界,学习西学的结果,也是清末法律改革的成就。由时任青岛监狱典狱长邱炳煃编写的《青岛监狱报告》(第二次日占时期),通过对近代新式监狱的狱务行政、管理、作业、经费等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对监狱的人文化管理,如改善生活环境、对亲属接见、书信收发等制度的详解,反映了清末狱制、法制的近代化以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