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2021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同时,注重打通学科界限,跳出学科看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本刊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2021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同时,注重打通学科界限,跳出学科看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目的以及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和反思等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做法和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不仅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更有利于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2020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须从青少年抓起。《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坚持素养导向,倡导学科实践。对此,可以把学科实践作为突破青少年法治教育困境的抓手,把握法治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探寻基于学科实践的法治教育。即在“亲身做”中建构学科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推进学科实践,在表现性评价中促进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6.
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又在指导和规约实践中得以发展,个体观念则在经历学科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建构,再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实践力。学科实践以感性实践为起点,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通过理性实践与协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并在知行循环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让学科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需明确“学用合一”的学习理念,以“学科心理”来融通系列学习活动,厘清进阶性学科问题与问题链的现实路径,并致力构建意义协商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学科核心素养系以学科理解或思维为核心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它在本质上是学科知识观的根本转型:由事实本位走向理解取向。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核心观念,让它们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使课程结构由"学科事实覆盖型"转化为"学科观念理解型",让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问题情境,学生由此可以跨越不同年龄或年级持续探究并发展学科理解,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一要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科实践而学习学科,亲身经历学科知识的诞生过程,由此既理解学科性质,又发展学科实践力,这是信息时代学科教育的第二要义。这种新型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了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我国学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摒弃"间接经验论"与"双基论",走向"直接经验论"与"核心素养观"。  相似文献   

8.
以创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为契机,结合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的具体实践,集中讨论了具有鲜明矿业特色的煤炭高校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目标、思路及建设内容。提出沿着突出特色性、强化实践性、强调一体性的建设思路,创建"两级管理,一个平台,两支队伍"管理模式;构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创新体系;建立差异化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组建专题研究团队、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集成实践、协同创新能力;重视网络建设,丰富和完善网站内涵。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技术学科性质“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学科”出发,看到“学与教活动的需要”是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根源,“实践”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是“教育实践学”。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教育观念及改革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深化实践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教育观念及改革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深化实践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就小学阶段所开展的数学学科教学出发,如何让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发挥出该学科重视实践的这一特点,目前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此进行着探索。伴随着国内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现社会大众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逐渐提高,教师若想确保所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能够带给学生足够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必须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的改革,当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具现代化,新型的教育模式自然能够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运用。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无法脱离综合教学与实践教学,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学科整合策略,以此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保障自身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学逐渐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大内容领域之一,承担着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载体,深入挖掘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特征有助...  相似文献   

14.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学科竞赛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学科赛事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应该具有实用性价值;从历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也能够具有实用性价值。教育史的“史”字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过去的教育事件,而是要用历史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史学科没有找到服务教育实践的很好的方式,仅仅满足于为现成的教育理论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向历史寻求证明。在当下,教育史学科应该面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研究,以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智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还存在相当的问题。我们需要树立现代学科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该是多元化的。新世纪学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单纯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成是“联系”或“脱离”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总的说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从本然统一到彼此分离再走向重新统一的螺旋前进式发展过程。在教育研究发展到学科分化阶段之后,无论是联系还是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都会存在距离。以教育学科发展的视角,可以使我们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学科实践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但是受制于传统理论哲学的局限,教育界对学科实践的理解仍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度反思与建构。晚近以来实践哲学的复兴,为我们重新理解学科实践开启了新的视域。学科实践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课程形态的创新与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实践力图超越传统理论哲学二元对立的认识局限,倡导知识与情境的关联、认识与行动的统一、身体与心智的融合。学科实践的实施应该强化情境脉络、具身活动与技术支持,重视培养教师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整个教育行业逐渐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情感、价值取向、道德观相连的思维体系,适应新时代下三观变化,形成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人生及价值体系。学科文化是指学科中展现的观点、思想、情感等,高中学科文化在丰富高中学科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发展。本文对高中政治教学融入学科文化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促进高中政治学科教育。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学科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落实跨学科教育和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纵观人类教育史发现,基于学科发展综合化—分科化—综合化的图式,学科智育与学科德育经历了文道结合,分化独立和全面融合三个“分合”阶段。由此探索学科德育和学科智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科实践是学科德智育的共同源泉,学科德智育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教育功能相辅相成、价值取向互补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