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华  巩倩  李锋 《编辑学报》2010,22(3):270-271
通过办刊实践的回顾,探讨高校医学学报如何更好地为医学科研教学服务的途径.认为准确地给高校医学学报的办刊需求定位、读者群体定位、组稿范畴定位和编审质量定位,是刊物服务于医学科研教学一线人员、提升医学学报办刊质量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内地高影响力论文及其19 位第一作者信息进行深度的跟踪、挖掘,从论文学科、排名、作者经历 等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关于人才成长和培养的结论和建议。从分析结果看,中国的高影响力自主论文在学科分布上非 常集中,论文作者立足国内做出了被国际所承认的研究成果,并且能够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为国家科研事业继续贡 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图书馆学报》看引文及作者分布情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2001年的24期521篇论文为统计源,对其载文引文情况、引文类型及语种和作者分布等进行计量分析和评述,客观公正地反映其规律性,从一个方面揭示我国图书馆学领域的科研状况和作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徐环  庞旻 《编辑学报》2012,(Z1):55-57
采用中国引文数据库2012年3月份数据,选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年来的文章为样本,对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文章进行了发文量、学科方向、第一作者贡献、总被引频次、第一作者贡献文章的被引频次的分析。同时对发文量排第一的作者的65篇文章展开了合著单位、职称、引用频次、基金项目、作者年龄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样本指标的统计分析,得出了6个方面的结论,旨在对高校学报的约稿组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四川图书馆学报》1997-2001年载文统计、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对2000-2001年出版的《四川图书馆学报》载文量,作者数量、分布、作者合作度、论文合著及引文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与1997-1999年出版情况作对比分析,从中归纳出该刊近两年发展情况及载文水平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电子学报》论文作者的分析研究与学科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91至1996年间《电子学报》的论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和研究,从中揭示出我国电子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确定了作为该刊核心作者的数量和比例;又对作者的合作率,论文单元作者系数及基金论文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对作者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合理性,希冀对该学科的发展及本刊的发展提高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图书馆学报》第51~100期载文著者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大学图书馆学报》第51~100期刊载的1252篇论文从时空分布、著者和机构合作情况、著者发文特点和核心作者、机构发文特点和核心机构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并与该刊1~50期著者群分布特点进行比较,显示了高校图书馆科研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学学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三种学报(2007-2008)的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从论文的数量、论文的机构分布、地域分布、著者人数及作者间的合作、基金论文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对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研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情报学期刊科研论文信息,建立了一个作者科研合作网络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网络模型节点的度分布(作者合作人数)符合幂率分布,该网络是一种无尺度网络模型.为了说明作者合作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别建立了作者合作网络.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网络模型的参数设置,网络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和理论结果与实证统计数据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0.
《情报学报》被引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统计了《情报学报》自1982年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120篇重要论文;对这些论文从作者分布、系统分布、选题分布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情报学报》是情报学核心期刊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1.
为他人做嫁衣:也谈科技期刊编辑的作者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编辑学报》2017,29(3):304-306
合理调节编辑、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科技期刊编辑的作者服务是建立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桥梁,有利于稳定和扩大作者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树立期刊良好的品牌形象.科技期刊编辑应通过坚守职业道德,加强学科专业和编辑业务理论学习,尊重作者,服务作者,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与作者互相尊重、互相进步的和谐关系,最终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陈宏宇  郝丽芳 《编辑学报》2020,32(1):97-100
优质稿件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约稿是中文科技期刊争取优秀稿件的主要方式。通过梳理《生物工程学报》近10年来的约稿实践,总结约稿的策略,以期为编辑同人提供参考。本文结合作者约稿工作的实践和效果,列举并总结了约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选择恰当的约稿主题、约稿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约稿方式,及时提醒约稿对象交稿等是成功约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吕静  倪力强  徐徕 《编辑学报》2011,23(3):271-272
根据药学期刊编辑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核查工作的实际体会,论述临床试验现场核查工作对相关稿件编辑工作的启发,探讨参与学科实践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编辑水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技编辑的察形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淳熙 《编辑学报》2005,17(6):405-407
探讨科技编辑怎样从形式出发把握科技文稿的内容.在分析各类形式的基础上,归纳出所有形式的共性特点和不同形式所具有的个性特点,提出运用形式时所需遵循的基本准则;得出通过形式认识内容的一般步骤,并建立起科技编辑考察形式的方法,简称为"察形法".研究表明,"从形式到内容"是科技编辑审读文稿的重要认识途径,科技编辑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形式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稿的初审工作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居自强 《编辑学报》2005,17(1):58-59
论述科技期刊编辑文稿初审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初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方面内容.认为编辑应加强专业学习,以提高文稿初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晓涵 《编辑学报》2019,31(4):460-463
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与编辑自身的发展。作者根据数年编辑工作实践,从找到并强化编辑工作的内部动力,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理念并善用时间与知识管理工具,优化、规范化工作流程,系统管理电脑重要资料,提高电脑、手机常用软件及网络搜索的使用效率共5个方面,论述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效率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助力期刊的良性发展及编辑的个人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与科技期刊编辑权利及其权利限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付中秋  吴利平 《编辑学报》2005,17(6):447-448
从作者与科技期刊编辑权利取得的法律依据、主要权利内容的不同、权利限制以及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阐述他们各自在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认为作者与科技期刊编辑在<著作权法>上表现为不同的权利主体,分别拥有不同的权利及其权利界线,编辑与作者双方权利义务的正确行使和履行,有助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权利的界限及其统一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对编辑与作者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各自权利的分析,指出编辑与作者对自身权利的认识的误区及其权利的界限.认为编辑与作者的正当权利来源于科学技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创作与传播的需要,编辑与作者的权利具有依存关系,因此,编辑与作者的权利在实质上和在操作层面上都是统一的.认识到这种一致性,将有助于编辑与作者相互尊重对方权利,并使之认识到保障对方的权利就是保障自身的权利,从而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信息和知识传播的良性互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加强科技期刊编辑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王征爱 《编辑学报》2002,14(2):139-141
根据我国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的现状及国际间科技交流对期刊编辑的要求,指出科技期刊编辑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接受英语应用能力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种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科学技术期刊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近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20年以来,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活动有序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说明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互动共长的整体。科技期刊工作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应当从这个整体出发考虑问题,这三者结合得越紧密越协调,科技期刊工作就越有成效。科技编辑人员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扮演着选家、守门人、传播者的角色,一些促进科技活动的功能性社会机制也要编辑人员在编辑活动的过程中启动实施,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编辑人才资源的开发,强化编辑队伍建设。现在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规模狭小、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已是大势所趋,不论哪种运营模式都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