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作家,他在诗、词、、赋、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卓有贡献。然而历代注苏诗蜂起,注苏词在宋人傅干《注坡词》之后,却鲜有传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开现代注苏词之先河,筚路蓝缕之功固不可没,惜其抄傅注而又骂傅注,增注部分其错处亦不在少数。20世纪后半期,苏词校注本不断涌现,先后有曹树铭《苏东坡词》,郑向恒《东坡乐府校订笺证》,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拙《东坡词编年笺证》,蔚然可观。邹同庆、王宗堂之《苏轼词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虽于2002年9月始出,却显其出蓝之胜。  相似文献   

2.
《苏轼词编年校注》在五年前就已出版.现在重印时,作者对原书相关的"编年","考辩","笔证"三方面问题进行了理性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弘扬东坡精神,传播东坡文化"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坡文化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二是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三是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事原则;四是坚守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东坡文化的传承需要对苏轼全部著述进行细致入微的整理,《苏轼全集校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文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注释、编年、辑佚、集评,且自成体例,做到"五通",即通收、通校、通注、通编、通评。只有把握苏轼与中国文化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化巨人在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以杜甫与苏轼为例),把东坡文化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传承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4.
苏轼以其跌宕的生活经历,崇高的性格气质,聪颖的才学,创作出“自是一家”之词,倡导“以诗为词”,这样的豪放之词偶尔不协音律,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苏轼崇高的人生观入手,探讨苏轼写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分析苏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指出苏轼词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引出后人对苏词的评论及苏词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韩偓集系年校注》是为唐末著名诗人韩偓所新编集整理校注的一部集子.这部集子是目前辑集韩偓诗文作品最为完备,校勘注释最为详悉,所收集的有关研究资料也最为丰富的重要唐人诗文集子.这部集子的《前言》,介绍评述了韩偓的主要生平仕历、诗文内容及其诗歌艺术成就,高度肯定了诗人的气节人品,同时介绍与说明这部集子的各项整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是苏舜钦研究集大成之作,但其在校注上仍有不少疏漏和失误。本文仅择其大者数例,给予补正。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砚斋集校注》首次对明末清初安康地方文人刘应秋作品予以搜集、整理和校注。全书收录详备,校勘细致;考证精细,条分缕析;注释简明,多有创获。《一砚斋集校注》不仅为西北地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文献补充,而且为安康地域文学研究涂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王婧博 《教学随笔》2014,(8):20151-20152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生中接受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兼而有之,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三种思想通融的思维创作方式。本文以邹同庆和王宗堂所校注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要蓝本及当今影响较大的其他注本,将苏轼一生词作中涉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132首词作为研究与统计对象,深入到每一篇词作进行具体分析整合凝练,并以图表的独特形式展现对苏轼人生中各个阶段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儒释道思想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对于词的创作脉络,从而映射出情感思想。不仅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分别对苏轼词的影响进行整合分析,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书局版陈铁民《王维集校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王维诗文的校注本,但其错误之多却较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尤甚。其中的主要错误主要表现在"注"方面,如作者交游的笺注错误、诗文编年的系定错误以及题注方面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李玉 《文学教育(上)》2011,(11):106-106
北宋苏轼开启豪放词风,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自苏轼之后词大体延续"婉约"和"豪放"两个基调并行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用"豪放"来定义苏词特点,远不如用"旷达"定义来的准确。  相似文献   

12.
傅干<注坡词>是苏轼词的第一个注本,也是苏词最重要的注本之一.该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翔实,奠定了"今存苏轼词集的规模".其原注及相关的丰富资料被后世流传甚广的<草堂诗余>及<东坡乐府笺>大量采录,具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傅干是当之无愧的苏词研究第一功臣.而<草堂诗余>通过对<注坡词>等的搜采,整合并逐步完善词集的注释体例,在文献学、词学上的意义亦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3.
吕薇芬、杨镰合著的《张可久集校注》,在注释上存在误注、漏注等疏失,从而影响了对张氏作品的深入解读甚或误读。《张可久集校注》误注漏注的若干条目,根据有关地理总志、方志、碑刻及其他材料,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4.
南宋初期,统治者推尊元祐右政术,使得元祐学术重新回归文坛。词学批评对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都有了中肯的评价,自成一家的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得到重新的审视,在高宗、孝宗时期尤甚,形成了苏词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同时,印刷媒介大量、快速、轻便的传播特点,书籍开始大量产生,为苏词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印刷传播渠道多元化,有官刻、私刻、坊刻形式;出版形式多样化,有别集、丛刻、选集、词话。印刷传播对苏词地位的确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马兴荣、祝振玉两先生校注的《山谷词》一书中有关词语的注释,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词在当时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如演唱、吟诵、题壁、书法作品、寄赠、唱和、品评、编集等。其词在当时的传播,蕴含着某些传播史、文学史意义,主要是:苏轼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苏词传播途径多元化,但书面传播开始占主流地位;受众大众化,但逐渐趋向于文人士大夫;苏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的发展方向,使宋词走向文人化、典雅化。  相似文献   

17.
苏词的编年工作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绝大数的作品已有编年,然已编作品中只有过半取得共识,尚有大量未编而可编、已编而误编者,故苏词编年还有工作可做。其中《浣溪沙.荷花》一词,朱祖谋、龙榆生、石淮声等人未编年,曹树铭编于熙宁十年,薛瑞生、邹同庆等人编于元祐六、七年间。而经详细考证认为,此词当为苏轼于熙宁五年在杭州所作。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对苏轼词风形成有重要作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让苏词中洋溢着施展抱负的豪情壮志,佛教思想让苏词多多少少流露出人生如梦的喟然长叹,而道家思想则让苏词超旷洒脱.  相似文献   

19.
傅平骧、胡问涛先生的力作《苏舜钦集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弥补了苏舜钦研究之一大空白,得到学术界极高的评价,并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笔近读该书,发现有两处明显误校误注,现举正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杭州词是苏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苏轼在熙宁和元时期两次出仕杭州,其词作都具有清丽毓秀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苏词。而两个时期的杭州词也各有其特点:熙宁时期属词创作的早期,承袭婉约词风,但高出人表,且题材上大有开拓,自有其独特价值。元祜时期则在艺术表现上日趋成熟,风格多变,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