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道德教育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让儿童学会创造,凝聚幸福的表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然而,道德教育怎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道难题。朱小蔓主编的《快乐歌——道德学习童谣》,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创设出让儿童在自唱自乐中感悟道德快乐,唤醒儿童道德良知,启迪儿童道德智慧,进而提升道德品质、形成道德行为、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的儿童道德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非常关注回归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教育在生活化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旅程,即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使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关键是要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为儿童播下道德的种子,静待儿童道德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4.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与旨归是为儿童的智慧生长提供机会,让儿童学会用智慧统领知识.要提升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智慧,就要对儿童进行再发现和再认识.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永恒主语.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幼儿园中的儿童、教师心里的"儿童"和课程内容中隐藏的"儿童",让这三个"儿童"在幼儿园课程中相遇、交谈,共同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情境,并在情境中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都为教育学关涉幸福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幸福可以说是人需要培养和有待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好的教育特别道德教育来磨砺。道德教育要改变长久以来幸福目的失缺的状况,倡导道德智慧教育,让道德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生幸福为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及幸福生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体验和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职责精神关注道德教育,为心灵接受道德法则提供了可能性。注重儿童职责精神的培养,对于确立他们的道德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校德育是一种远离幸福的知性德育,生产的是道德智慧缺失的知识人真正的道德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价值旨归,帮助受教育者生成道德智慧,使人从单纯的知识人变为幸福人幸福人的特质是成为优质自己,优质自己之人具有生命感、自主性、超越性和持久的幸福感道德教育要通过道德智慧来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幸福人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专业化的潮流中,德育教师专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但建基在"道德知识"上的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无法让德育教师获得道德知识,实现其教授之职。这一悖论的存在源于道德知识的特殊性,道德知识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而是人的理性品质,即实践智慧。因此,需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规定性上慎思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简单地托付于专职德育教师来解决。否则,现代分工化、专业化的潮流势必让人们遗忘道德教育乃共同体事业之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与道德及其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提出后 ,道德教育与建设必将倍受关注。本文从道德是文化的灵魂 ,道德是经济领域一只看不见的手 ,道德与法制互补 ,吏德是巩固政权的支点 ,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等视角阐述了道德的价值 ;从中国自古重教化的历史经验与智慧中 ,认识当今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荐理由 道德生长于通识,道德教育要关注道德通识,道德教育要指向道德智慧的培植。沈壮海博士以充足的论据向我们展示了通识教育的道德建设价值,从而使道德教育完全有可能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引导学生步入实践殿堂。在对德育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研究背景中,本文观点鲜明,论据确凿,极富建设性,不可不读。  相似文献   

13.
儿童道德情感培养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完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从儿童自身发掘道德情感培养的生长点,为儿童创设良好道德情感培养的家庭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着误入规范理性与知识理性、注重"目的善"而遗忘"手段善"的困境。借鉴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说"观点,道德境界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要关怀生命,关注人世间,所以要有坎陷,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领悟道德教育的精髓。道德教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转化为个体切身的践行;不是帮助儿童寻求客观知识的理论活动,而是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性的成长;不仅需要理性与规范,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道德教育是先验与经验、本质与存在、理性与情感、潜在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晓亚  刘秀艳 《文教资料》2013,(16):115-116
英国是一个不开设道德教育的国家,只对学生进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如何自律地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美国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依法治教来实现学生的行为规范。由此引发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感染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行、品性,道德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同时施加一定的制度教化让受教育者自动自发地学会关注自身,关注内心,改变认识,提高对私德和公德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灵魂在于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事件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是道德智慧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道德需要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的任何一种成分也来自需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德需要就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积极的心理驱动器。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以个人体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效好的成效。1、道德教育要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性是孔子对道德教育的哲学体认。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道德教育学说的现代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现代道德教育要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现代道德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需要;三是现代道德教育需要更加突显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或者说“在玩中长大的”,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仅是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道德人格也是伴随着游戏逐渐养戍和完善的。因此,游戏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的载体和资源,它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契机。本文将从分析游戏的特征入手,来阐述通过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