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密不可分。有鉴于此,结合“新历史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结构特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时空结构的多元共存”、历史的“碎片”及其自由的敞开、“结构的非完垫}生”进行阐释,从而为“新历史小说”的研究拓展新的认知内容。  相似文献   

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家,莫言努力解构并建构着历史。莫言的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呈现出了明显的民间想象的倾向.莫言创作的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其笔下的历史的主观化、历史的个体化、历史的民间还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5.
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6.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7.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之“新”,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立足于民间和边缘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谢,自生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命名、指认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议,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其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有关之外,还与认知的视角和理论的转换密不可分。本文从概念述析和阶段演变的角度出发,渐次过渡到“历史”和“叙事”的问题。鉴于域外存在的理论背景,当代中国的“新历史小说”问题研究必须强调叙事的维度和历史的关联等侧面,而上述内容,正是认识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1.
“省略”和“隐含”是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两种普遍的现象。前是语用现象。后是语言现象。本着重用例子说明英语、汉语语言中的这两种现象并进行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很男人”、“很女人”、“很淑女”、“很绅士”、“很中国”、“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交往中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并加以模仿,同时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普遍关注。“很+名”组合格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内部自身的演变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文章对这一语言变异现象的现状、出现原因、语言功用、不足之处、名词的限制性因素等研究作综合阐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重述历史现象.它凭借独特的题材、叙事艺术、价值取向等特点成为学界争相探讨的对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当下文学创作呈现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语境中也日趋重要.本文拟从新历史小说的目的性、叙事特色、意义三部分,探讨这一民间历史另类书写现象,关注其重申“文学就是人学”这一观念和浓厚的人性关怀意识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历史题材小说的独特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刀"的新用法,特别是在网络论坛上,其出现频率非常高.本文从"刀"的意义源流、新用法及其产生原因等方面对这一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模因论看"海选"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因论(memel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海选”一词是2005年各种媒体中广泛出现的流行词。本文由“海选”出现的背着入手,从模因论角度对“海选”这一新词进行分析,揭示“海选”一词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新历史小说较之于传统的历史小说究竟有哪些创造性的变异:其历史观的变更、社会个体历史命运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叙事视角的更迭。  相似文献   

19.
"哑巴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读写”,而轻“听说”。只会“写”(考试做题)不会“说”(口语表达),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缺陷。学习一门语言,应该以掌握其“听说”为主,而能灵活自如地表达自我(即能“说”)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出现“哑巴英语”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根除“哑巴英语”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右派或左派关于新历史小说的批评皆是把它放在“历史主义”这一层面中进行讨论的,从而忽略了其文本内部辐射与现实文化文本中主体性自我救赎意识的对应关系。同时指出,只有全面考察新历史小说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才能找到主体性权力话语选择的原因和客体性文本的最终所指,由此描述了新历史小说的文本构形和所指划出的一条从超然到失重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