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与地方共建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基地是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重要方式。促进高校产学研基地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创新成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本文分析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国内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现状,指出当前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进一步加强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近日,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举行,现场分别签署《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江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和《西财智库内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市委常委、副市长付大为出席并讲话。据悉,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江协同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把重庆大学优势科技资源、人才智力、技术创  相似文献   

3.
李嘉贤  佟瑞宏  刘瀛 《科技风》2016,(4):112-113
学校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文中主要论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研究及实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8)
学校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文中主要论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研究及实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遇到了困境,未能顺利推进。许多参与主体缺乏对"协同"的深刻认识,在实施上手足无措。互惠性偏好理论的发展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上的突破指明了方向。演化博弈分析表明,在适当的市场条件下,互惠性偏好及演化可以实现产学研互惠性合作,实现对传统合作模式的超越,进而克服"协同"瓶颈,完成真正的"协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迈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总结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别于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容应更丰富、更有侧重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组建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前提,以教育部首批认定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作网络,对比分析组建前后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家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合作广度方面变化较小,成员单位合作也多为两两线性合作关系,且不少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并不是已有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提高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参与度,鼓励高校参与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破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将其视为获取资源的途径,应是今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内江市加快建设成渝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一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与清华大学、机械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内江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50余个。整合"天府科技云"、内江市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对接转化交易。围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新兴产业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市、区)全覆盖。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何郁冰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积极推动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6)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面向区域发展,在现有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特点,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深度融合,建立面向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创新体系结构;研究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协同创新,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独特优势,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团队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并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协同创新机制,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大力扶持,集成科研创新能力,制定人才战略,才能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实现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大联合、大跨度、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集群式大科学项目的攻关研究平台,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需要从创新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在定义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生态学与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耦合,以创新生态位为逻辑基点构建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概括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并分析我国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各创新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提高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初各地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中国企业最大的危险在于技术的空心化,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培植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际上,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新领军人物异军突起,创新模式在创新链衔接、扁平化运作、知识资本再造和创新服务方面出现大幅度的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国家创新能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体制机制的整体有效性和活力上,我国仍存在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诸多障碍。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要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共性、核心技术;搭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疏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加快培养新一轮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和创新领军人才。最终让科技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使科技创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起更加强有力的驱动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天蔚 《现代情报》2011,31(6):148-150
[摘要] 和谐社会宜居生活,不仅需要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需要文化教育坏境的改良,需要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心理。提倡通过阅读净化人的思想,人与人的包容、理解、沟通。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宜居生活中用先进的理念,举措、更好的创意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袁琳 《科教文汇》2011,(3):60-60,96
建筑教师应更新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善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加强直观教学,以疑引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建萍  杨勇 《科研管理》2002,23(6):52-58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与此同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9.
郭明  戴本尧 《科技广场》2013,(7):230-233
创新实验室应从制度上创新,统筹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使用,引导教师、学生进入到创新活动中,促进实训教学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根本动力,对未来国家的发展起着战略支撑作用,但是,对于科技创新的载体-团队的关注程度、支持程度和建设程度都远远不够,因此,如何改变现状,打造出更多具有一流创新水平的创新团队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就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一些见解,并借此反思当前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