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及其体制创新正广受关注。在构建社区共同性、利益共同性、意义共同性、秩序共同性的过程中,传统的回归与复兴不断在社区建设中激发出新的活力。对于迅速迈向现代性纵深的当代中国,“传统的发明”也越为频繁,传统的回归与复兴尤其引人关注。在历史视域中和“传统—现代”论的视角下,通过“传统—现代”、“大传统—小传统”、“大社会—小地方”关系的探讨,凸显社区文化建设中传统的重构与新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术与教育互构融合的可能场景,以及技术变革给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技术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反思当前教育活动中的两种视角:技术主义与知识主义。ChatGPT时代在“技术—教育”的互构中重新发现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在持续生成的变革过程中实现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知”语用思想产生于21世纪初期,是当前语用学研究中最新的研究视角之一.该理论结合以合作为基础的语用观和以个人中心为基础的认知观,探讨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分析突显与关联、意图与注意、先前经验与当前经验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技术对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和冲击,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教育与技术的原初关系是什么?本文借鉴技术现象学家斯蒂格勒对技术和人性结构的解读,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关于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并阐释了其结构内部进行的"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延异运动,从而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变革特质等寻求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马翠芳 《广西教育》2023,(17):95-98
本文论述中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存在课程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类型不适应、教师教学能力与技能人才培养不契合、实训条件与实践操作训练不匹配的问题,指出“教—学—做”一体化是培养中职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雏鸡雌雄鉴别方法——翻肛法”教学项目为例,具体论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并就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工作者面临新形势,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家—校—社”育人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家—校—社”协调育人方式将逐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全面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更好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幼儿成长、家庭建设和女性发展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三者在理论上有紧密的逻辑性,在实践上有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幼学—家学—女学概念的提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重视的文化基因和当代家庭发展的现实需要。就逻辑而言,儿童发展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家庭的形成强化了“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文化愿景。为实现“幼学—家学—女学”的协同发展,应以促进妇女儿童的社会融入为效益目标、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政府主导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新形态“家校共育”为常态化协同路径,并以跨学科研究为学术支撑构建“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本文从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出发 ,探讨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史作简要介绍后 ,重点探讨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优点与不足。指出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兼取两大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 ,因此 ,是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活动"理论源于维果茨基的研究,现已在西方得到了很大发展。该理论反对简单思维,以对于心智的重新理解为突破点,认为心智既涉及内心活动,又涉及外在行为,由个人观念和他人经验或公共知识等文化要素共同构成;心智既属于个体,也分布在群体之中。学习是主体跨越其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当代"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从儿童学习拓展到成人学习,从单向流通拓展到共同建构,从能力差距拓展到概念差距。学习可相应地理解为不断重构实践模型的过程、生成个人理论的过程和参与共同体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全文分三个部分:一、分化演变的过程;二、分化的基础和原因;三、分化演变的地域分布。主要观点如下:1.“V—neg”式的分化演变自南北朝始至清代中叶全部完成;2.“V—neg”式分化出“VP吗”后,自身的类型减少,使用频率下降;3.初期的“VP麽”与现代的“VP吗”在用法上有差异;4.“V—neg”式分化的基础是反复问与是非问疑问程度的相同以及“不、无”与“麽”读音的相近,原因是“不、无”离开了最初的正常位置并与谓语之间隔有复杂宾语;5,“V—neg”式在相当多的方言中没有分化出“VP吗”问句。  相似文献   

12.
韩伟 《河北教育》2002,(6):16-16
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形成了全新的社会活动空间,社会逐渐迈进一个新阶段———“网络社会”。网络化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诱发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塑造了属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化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信息污染、文化退步、黄毒猖獗、情感冷漠及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正困扰着网络自身和网络文明的发展,需要人…  相似文献   

13.
匡瑛 《江苏教育》2023,(34):49-53
班华先生深耕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生指导无数中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与教科研实践。先生对于职业教育德育的观点和思想均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他将“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和关照个体精神发展的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提出要深入关照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中职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班华先生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一直坚持的自觉教育者和自觉学习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姜伟杰 《江苏教育》2023,(30):26-29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需要强调过程、注重体验,更要关注实效、注重表达。为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建构德育的“体验—表达”范式,营造“体验—表达”育人环境,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新样态。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几年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程序—反馈—矫正”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在积累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行为管理治疗是改善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行为的一种干预方式,将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医院治疗三者有机地结合,可以为儿童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行为干预,使干预效果最优化。文章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从“前事控制”“支持家长”“行为训练”“后果处理”四个方面探索“家—校—医”联合背景下行为干预的有效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中国是所有立志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期望达到的目标和理想,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学家翟学伟在本土社会研究的实践中,提出应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寻找研究中国社会的本土视角。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工具,在现代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建立本土的学术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他提出“描述—情境—诠释”、“语言分析”和“讲故事”等是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方法,并在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构了一系列解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本土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9.
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该突出“艺术”二字。那种“先技术后艺术”的分段教学法是非常有害的。教师应因材施教,不能以一已之见当作框框,搞出一种统一的“准”的标准,对学生要求所谓的“严格”。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积极探索原创案例教学改革。以“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创案例教学为例,在介绍其“课前阅读预习—一次课中研讨—二次课中模仿—课后拓展创编”的四个环节行动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读—研—用—创”四环节原创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