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临床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了解近年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急性踝关节扭伤后出现慢性踝关节疼痛和习惯性扭伤的原因,探讨关节松动术治疗运动员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作用,得出关节松动术可以改善扭伤后的关节失稳及微小错位,理顺扭伤后关节的韧带、肌肉和关节囊,成为解决踝关节扭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男子跳高运动员下肢肌力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男子跳高一、二级运动员下肢肌力的测试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以下肌力特征:一级运动员踝关节向心肌肉力量训练效果不佳;一级运动员的两腿膝关节和踝关节伸肌离心肌力矩显著大于二级运动员;与向心肌力相比,一级运动员更具有膝、踝两关节离心肌力的优势。建议在训练中,不仅要提高运动员下肢的蹬伸力量,更要增强下肢的退让性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疼痛、功能障碍、躯干活动度和心理的影响。方法:将女青少年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与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全身振动疗法,治疗时间持续12周。采用数字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估功能变化,汉密顿焦虑(HANA)量表评估心理变化,运用表盘量角器测量治疗前后躯干活动度。结果:2组治疗前VAS、ODI、HAMA评分和躯干屈伸活动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VAS、ODI、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躯干屈伸活动度均扩大(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缓解青少年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焦虑,增加躯干屈伸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对赛艇运动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治疗的110例发生下腰痛的辽宁赛艇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5例,采用核心功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方案)和对照组(55例,采用核心功能训练方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运动员在治疗效果、疼痛程度、核心肌肉耐力水平和测功仪输出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支撑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测功仪输出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功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对赛艇运动员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比单纯采用核心功能训练治疗方案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肌肉能量技术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肩周炎是否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收集金秋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治疗的40名肩周炎患者,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实验组在常规治疗肩周炎基础上采取肌肉能量技术和肌内效贴扎结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类比评分(VAPS)等相关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肌肉能量技术与肌内效贴扎相结合的治疗措施能更有效地改善肩周炎患者的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下肢关节肌肉力量平衡状态及其对运动过程中髋膝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6名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中,男子分别以4.13m/s和4.31m/s,女子以3.63m/s和3.89m/s的不同速度下,进行Qualisys红外远射运动技术测试和下肢髋膝踝关节在60°/sec和240°/sec速度下屈伸等动肌力测试,分析运动员肌力的不平衡特点及其与髋膝踝关节在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关系.研究发现:6名竞走运动员两侧髋膝踝关节屈伸肌力不平衡;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越大,运动过程中关节越稳定;下肢肌力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运动中下肢同名关节角位移的差异.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下肢髋膝踝关节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下肢同名关节肌力越不平衡,在支撑阶段其同名关节角位移的差异越大,运动中关节的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名非专业运动员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试验,刺激电流波形为受3Hz调制的800Hz矩形正脉冲,分别采取肌肉刺激法(双极法)和神经刺激法(单极法),目的在于初步弄清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技术步骤、刺激方式、刺激效果与受试者对不同方式电刺激的适应性。二周半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肌力和肌肉生理横断面较试验前均有一定程发的增大,主观感觉良好,与运动训练相比,身体能量消耗较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探索六周的悬吊训练对散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平衡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影响,把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名,实施六周的悬吊训练方案,对照组进行和实验组同等强度的力量练习,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单腿跳远和立定跳远成绩、平衡能力指数,对训练前后与组间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与之前相比单腿跳远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组更明显;立定跳远成绩只有实验组明显提高,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平衡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是:悬吊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增加下肢速度、爆发力和平衡能力,改善了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肌肉协调能力,改善提高了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赛艇运动训练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对浙江女子赛艇队的6名队员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研究,其中3人以治疗腰肌劳损为主要目的,另3人以发展背阔肌力量为目的。经与同期进行正常训练不接受电刺激的对照组8人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效果皆优于对照组,且腰肌劳损组的平均最大卧拉力增长大于背阔肌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疼痛,运动疗法以及肌肉电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PFPS人群的疼痛及功能,但关于其是否能够改善下肢异常的生物力学特征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旨在探讨6周的肌肉电刺激结合肌力训练以及单纯肌力训练对PFPS人群单腿下蹲动作生物力学和肌肉激活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46名PFPS受试者,随机分为肌肉电刺激训练(electric muscle stimulation,EMS)组和单纯肌力训练(muscle strength training,MST)组。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膝前痛量表(anterior knee pain scale, AKP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以及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受试者干预前后单腿下蹲时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数据。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确定组别与时间对单腿下蹲时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6周干预训练后,两组单腿下蹲时的VAS评分、髋关节最大内旋角、髋关节最大外展力矩、膝关节最大外展角、膝关节三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排球运动员腰背肌肉筋膜炎的发生因素与运动疗法的康复作用。方法:30例排球运动员腰背肌肉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抗阻力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在30天时统计康复结果。结果:实验组在腰背疼痛视觉模糊量尺测定、腰背功能评价两项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抗阻力康复方案对排球运动员的腰背肌肉筋膜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湖北体育科技》2019,(8):705-70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过肩项目运动员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疗效。方法 22名SIS过肩项目运动员,随机分成各为11名的超声引导下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实验组)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对照组),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调整型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表来评估运动员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研究对象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CM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超声定位法可准确找到SIS运动员的具体病变部位,定位精准后再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后,能有效提高SIS的临床疗效,并且是安全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电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 在训练之后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电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电刺激促使肌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后肌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电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运用IsoMed2000型肌力测试系统,选择60°/s和240°/s,对23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健将级9名为A组,国家一级14名为B组)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屈伸肌群各项等速肌力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优秀散打运动员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分析两腿的肌力差异,判断肌力平衡、关节稳定,运动员等级水平对肌力的影响。结果:国家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及稳定性显著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支撑腿主要体现力的有效传递及稳定性,进攻腿主要体现屈伸肌力大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悬吊运动治疗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疼痛及肌力测试结果,探讨对慢性腰痛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及核心区力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试者治疗后躯干屈伸及左右旋转肌群工作能力显著增强,最大肌力增加不显著;屈伸肌力比更协调,屈肌力量增加较伸肌更明显;左右侧肌力更平均,弱侧肌力增加较强侧更明显;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四周8次的悬吊运动治疗能显著减轻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增强躯干核心区肌肉工作能力,改善屈伸、左右旋转肌力比,从而改善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瑞士生产的CONTREX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男子健美操优秀运动员(健将及一级运动员)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向心运动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关节活动幅度(最大ROM),两组运动员之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两个级别运动员的柔韧性相当。而两组运动员的相对峰力矩屈伸比均出现明显不平衡的情况,提示健美操运动员都要注意对提高踝关节屈伸比值的训练。踝关节屈肌的平均功率在运动员之间的差别也比较显著,健美操运动员更应注重爆发力的发展。踝关节肌肉耐疲劳的能力在两组运动员中的显著性差异,表明肌肉耐疲劳能力在健美操项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电刺激技术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电刺激训练,以探讨电刺激对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及鞭腿的影响。30名男性散打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对照组和实验组执行正常的散打训练计划,实验组另附加每天1小时电刺激,共10周。结果表明: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对照组p<0.05;实验组屈p<0.01,伸p<0.001,深蹲p<0.05,后鞭腿力量p<0.01,终速度p<0.05,15秒连击p<0.001)。实验组所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屈p<0.05,伸p<0.01,深蹲p<0.05,后鞭腿力量p<0.05,终速度p<0.05,15秒连击p<0.01)。结论:电刺激训练能显著提高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改善鞭腿效果,建议在散打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可适当安排电刺激训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法等,利用自行设计、开发的泥浆池对壁球运动员进行为期10周的泥浆训练,测试运动员表面肌电和速度,揭示泥浆训练对提高壁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效果及机理。结果显示:泥浆训练对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围度作用不明显,它通过提升更多肌群的募集能力,改善肌肉间的协调工作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增强肌力和速度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选取18名辽宁省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FMS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设计功能性动作纠正训练方法,最后分析8周纠正训练后运动员FMS测试结果变化情况,旨在为公路自行车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和改善运动表现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在纠正训练前FMS总分低于14分,存在损伤高风险;其中深蹲、肩部灵活性和躯干旋转稳定性三项测试得分偏低,躯干稳定俯卧撑得分最高。主要存在问题为踝关节背屈灵活性不足,下肢后侧肌肉紧张伸展性差,肩部灵活性差,多个维度上整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控制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一般。针对公路自行车运动员FMS测试结果制定功能性纠正训练方案,纠正训练干预后,公路自行车运动员FMS总分有显著提高,且得分高于14分,损伤风险降低;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改善了运动员的动作质量,降低了运动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功能训练的理念来源于康复领域,现已逐步应用到运动训练中。由于乒乓球运动的项目特征,乒乓球运动员肩关节、腰椎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部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通过对乒乓球运动员常出现的功能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功能训练建议。乒乓球运动员可根据情况,增加改善肩关节、胸椎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活动范围的训练,提高肩胛骨、核心和下肢稳定性的训练,以及改善肩袖、躯干肌力不平衡的训练,通过针对性的功能训练有效减少乒乓球运动员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