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在今天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也不仅在于对于”我也吃过人”的洞见,而在于对于“吃人者”全是被“吃”空了灵魂的揭示。鲁迅先生的“赎罪”意识是启蒙思想的具体体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启蒙文学”的性质不容怀疑。“救救孩子”,从“娘老子”着手是破坏,给孩子自主的灵魂是建设,这也是我们今天文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一个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痛斥了一切所谓“仁义道德”旧礼教旧教条“吃人”的血腥本质。它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号召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之后,1919年4、5月间,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深受封…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和鲁迅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是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  相似文献   

5.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6.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图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国".  相似文献   

7.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的黑暗和礼教的弊害",但整体内容是关于"启蒙叙事"的一个隐喻。本文从小说中的"狂人"、"大哥"和"余"这三个人物出发,以启蒙/被启蒙的视角考察这三类形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对比法,得出结论:《狂人日记》中的三个"叙事人"代表了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启蒙"三种不同的理解。相比于"狂人"的疯狂与大哥的麻木,鲁迅/余的冷静、客观地"看"具有更深刻的探讨价值。本文探讨的五四时期的启蒙问题对理解当下传统文化热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文拟将从小说《祝福》反封建桎梏反礼教吃人的主题出发,深刻剖析新旧交替时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困境——古老民族精神信仰体系的崩塌,并将通过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文中的"我"等典型人物的分析,挖掘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焦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鲁迅认为,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把孩于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他们肩负起创造没有人吃人的社会的历史重任,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这就是鲁迅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长期以来被定论为揭露礼教吃人,但从鲁迅的一贯思想和小说发表时鲁迅的自述可以断定,其原初的核心的动机是表现人吃人,是揭露存在于中国的食人蛮性,它通过对被吃的恐惧感传达出鲁迅对民族摆脱野蛮状态的热望以及对人的肌体和生命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鲁迅先生反封建反礼教的代表作品,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守丧而在头上扎的白头绳,也成为人们分析作品反封建主旨的佐证,认为祥林嫂之所以扎白头绳,是因为她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从而成为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而笔者却认为祥林嫂扎白头绳恰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善良本性,当纯朴、善良的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步步走向死亡时,这才真正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6.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的第一篇反封建礼教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启蒙主义作品。正确地了解这篇小说发表时的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特点,及其在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意义,这对于实事求是地评价在《狂人日记》研究中提出的尚有争议的问题,无疑是必要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反封建的战斗中,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从人性解放的要求出发,侧重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攻击。鲁迅早在一九○七年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改良派的斗争中,就已注重为当时革命派所不重视的思想启蒙活动。学习西方文明曾被当作救亡图存之方而受到中国的先  相似文献   

17.
最早评论鲁迅小说的人●王廉官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19年11月吴虞在《新青年》六卷六号上发表了一篇《吃人与礼教》的文章,最先对鲁迅小说进行评价,吴虞也就...  相似文献   

18.
重读孔乙己     
至今记得老师讲解《孔乙己》,说这部作品写科举制吃了孔乙己。讲《祝福》,便说封建礼教吃了祥林嫂。说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吃人的科举制和封建礼教。近十多年,看到新兴生产力在改变世界,由此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前后中国遭遇工业时代冲击发生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教科书中关于《孔乙己》的解释,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20.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