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路子对你说】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中,有一节的题目叫做“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相对于我们日常所读的种种书籍,社会和人生才是一本大书。有些重要的经验,难以从“小书”中获得。  相似文献   

2.
第一本: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 今天,我们的学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问题就是读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相似文献   

3.
张志勇 《成才之路》2011,(17):10-I0005
第一本:冕享之骂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谁今天,我们的学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读大书”的教育经历,使他获得了学校教育无法养成的多种智慧、能力和品质。他“读大书”的教育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天人舍一”的文化精神,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活了80多岁,作为著名小说家,他却只有25年文学的黄金岁月。然而就在那25年中,他共出版了几十种小说集。沈从文(1902-1988),出生于湖南凤凰县,身上有汉、苗、土家族血统。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少年流浪,14岁就去当兵,先后当过号手、卫兵和文书,在军队里生活多年。1923年,他跑到北京,原来是想读书去的,书读不成,干脆拿起笔来直接写作。沈从文早年的经历很复杂,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可能没有谁像他那样从小流浪四方,吃过那么多的苦。他把早年的生活说成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可以说,沈从文的见多识广注定了他要成为一代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小说,题材很广,他写农民、水手、城市贫民,也写小职员、士兵和妓女,展现底层人民的不幸与痛苦。在沈从文的笔下,人物天性淳朴,一个个都很可爱。他笔下的青年男女相爱,人物的情感总是热烈而纯真,有上古之风。1934年,沈从文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这部表现人性之善的小说如田园诗一般,让爱美的读者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是沈从文的自传中的一篇,标题很有意思,“小书”是什么?“大书”又是什么?读完后相信读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对幼年生活的描述令人惊叹,那个奇异的世界也令人向往。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读“小书”的时候也要更多地关注“大书”。现在说来,我在做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相似文献   

7.
张贯之 《高教研究》2005,21(2):56-63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思想交流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主张“阅读世界这本大书”,卢梭认为“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无数有名的作家更是反复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书”,从而观察人生,读懂生活。因此,阅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为观察、考核、阅世、  相似文献   

8.
视角点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家乡最古老的房子在哪儿,最高的树长在哪儿,学校在哪个位置,小伙伴们最喜欢聚在一起玩的地方在哪儿,最近变化大的地方有哪些,发生了什么热闹有趣的事情……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一书里,有一章写到:“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从小处入手,细处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纯生态的风景画、充满童趣的风俗画、真挚感人的风情画。通过这三幅画,我们可以了解沈老先生在童年时代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到了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真知。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学堂中和逃学中的所见所闻用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就体现了读的重要。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想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就应重视“读”,语文学习以读为先。应怎样读呢?首先教会学生读好文本,这也是广大教师十分熟悉的教学法。其次引导学生读会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文本的阅读,除了切实执行梁永荣曾在2004年10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版61页发表的《整体理解阅读方法例谈》中所提到的整体浏览,重点研读,重点段落“三重视”的学习方法指导外,更应重视课外阅读———社会生活这本大…  相似文献   

11.
我时常对学生说,作为大学生,固然要从课堂内学习,同时也要从课堂外学习,如果把课堂内的几本教材看作“小书”,那么,课堂外还有无数本读不胜读的“大书”。是的,课堂外丰富而生动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学到,游览名山胜  相似文献   

12.
刘半农对“五四诗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还是他依据江阴最普通的“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了一整本民歌体新诗《瓦釜集》。沈从文在《论刘半农的<扬鞭集>》一文中,对他这一创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刘半农诗作中最美的篇什。话是这么说的:“为中国十年来新文学作了最好的试验,是他用江阴方言,写那种方言山歌。用并不普遍的组织,唱那为一切成人所能领会的山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刘半农写《瓦  相似文献   

13.
紧扣教材却不囿于文本,依托文本适度向生活开放,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语命题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请先读懂自己的心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  相似文献   

15.
紧扣教材却不囿于文本,依托文本适度向生活开放,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语命题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消失的阅读     
生活变得繁琐,时间变得零碎,心境变得浮躁,阅读变得无足轻重。沈从文说,生活是一本大书,我读一本大书,也读一本小书。事实是,我们满溢的心灵区间,既读不完一页小书,也读不完一行大书。恰如冯至翻译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日益在生活的表象上下滑。在这种致命的速度下,我们心中的文化感也凹陷坍塌,由文字传达出的崇高感、使命感也日趋枯萎。  相似文献   

17.
张帮群 《教育艺术》2003,(11):35-35
教师应该是一本深刻、厚重的大书 育人首先应自育。要做一名新时期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必须增强自修、自励、自育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素质。我常想,教师应该是一本深刻、厚重的大书,这本“大书”不仅要博,还要鲜活、厚重,只有如此,才能拥有自己的“读者”,才能以高尚的品位感染学生,以高深的知识教诲学生,以高雅的情操陶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人师”和“世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实验的开展,我们在改革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的同时,尝试着开辟了第三课堂———自然、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走出校门,拥抱自然,体察社会,品味鸟语花香、人生世态,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一、读社会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我们改变语文课仅为校内教学活动的模式,组织学生走进农家,投身大自然,亲身去领略社会这本卷帙浩繁的无字大书的风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之初,我们确定宗旨,明确方向,全体语文教师集思广益,拟定了十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查一路 《师道》2006,(10):61-61
我手中的这本《书的礼赞》,是一本页码只有一百一十六页的薄册子,却汇集了斯蒂芬·茨威格、威廉·布列地斯等八位世界级大师对“书”的看法,通俗地说,这是一本大师谈书的书。八位大师,本身是八本让凡俗和后学仰之如北斗的人生大书。可是,涉及到书籍的态度,他们又无一例外表露出  相似文献   

20.
有位作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小时侯,爸妈常带我上书店,那儿书真多。我摸摸这本,翻翻那本,心里特别高兴。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