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原地侧向掷铅球技术动作的教学练习和训练中(以右手持球为例),教师往往注意动作发力顺序的连贯性和动作姿态的合理性,强调左侧支撑和超越器械的技术要领,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中,左臂的合理运用会更好地形成合理的左侧支撑,提供右肩超越器械的时机,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从而提高铅球成绩。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训练,深刻地认识到左臂在整个动作中的重要作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少年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一名优秀的铅球运动员,除了要有优越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外,还应有熟练而又合理的铅球技术,而这个技术应是在少年时期就从事专门的、系统的正规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铅球技术。本文将自己多年的铅球技术训练中取得成功的方面做一分析,为培养更多优秀铅球运动员提供一定参考。 一、分析 技术教学阶段是以青少年学习新的铅球技术动作为特征的,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完成他们正确认识和初步掌握铅球的技术动作,逐步形成适合个人特点的技术类型,明确技术训练方面的任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3.
新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中摆动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中摆动腿动作的分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摆动腿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中的作用。因此一不论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都应高度重视摆动腿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田径运动中,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型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训练工作,总结出来铅球教学和训练将技术与力量、速度相结合在一起来练习,是一种简单实效的训练方法。采用负重与不负重的组合动作来进行铅球技术的训练,这种合理地把力量与速度融合为一体的组合练习称为“负重与技术动作结合训练”,更具备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铅球运动在田径项目中以体现爆发力而著称,同时也是中学业余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铅球技术动作掌握的优劣,对于投掷远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训练过程中,初学运动员因为动作原因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就近几年教学和业余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支越 《体育科技》2001,22(1):27-31
在铅球技术教学和训练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对初学者学习掌握正确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就滑步阶段中的摆动腿和蹬地之间易犯错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铅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 铅球是我市中学生运动会唯一的投掷项目。众所周知铅球对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有明显的效果。本人通过对竞赛、访谈、查询文献发现铅球投掷技术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滑步后有停顿、推球时屈髋后坐、没有左侧支撑、持球动作不正确等。这些错误动作直接影响铅球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训练考核、持球技术统计和文字处理后发现,多少存在着持球不正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造成中小学生铅球训练中挺身不足的主要原因,并从训练方法,学生训练心理引导,相关素质练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预防对策,旨在为各学校运动队铅球训练水平提升提供理论参考。1投掷铅球动作中有效挺身支撑重要性的生物力学分析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是一个看似简单,却相当复杂的一项技  相似文献   

9.
表象训练理论是铅球技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增强学生对铅球动作的认识,提高身体素质,从心理学表象原理及过程出发,通过表象法与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比,表象教学法能加深学生对铅球技术动作的理解,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使想和练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认识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铅球训练中,笔者根据铅球项目及其动作结构的特点,力求寻找到一种与推铅球用力形式一致、简单易做、效果好的训练方法,既没有改变铅球用力的动作结构,同时还加强了技术动作稳定性,提高专项力量。因此,在实际的铅球周训练中,把训练过程简单地设立成几个"训练站",依次分配到一周,以"站"为主线,同时在各个"站"中突出负重与抗阻  相似文献   

11.
李莉  周次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1):31+55-31,55
运用图表测量法、文献资料法,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角度对铅球左侧支撑动作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左侧支撑对提高运动成绩的积极因素,从而进一步阐明左侧支撑在铅球最后用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完整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一阶段起着承上(滑步)启下(最后用力)的作用。通过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双支撑阶段的分析得出,铅球的滑步双支撑阶段是一个衔接连贯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动作节奏过慢或过快都将影响铅球最后用力动作,影响滑步阶段所获得的初速度。正确的动作节奏应是在保证形成最佳用力的条件下越快越好。  相似文献   

13.
一、要重视少儿最后用力过程中的用力顺序和节奏 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少儿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时往往容易出现臀部后坐、铅球过早离开颈部而产生抛、投铅球等错误动作的现象,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掌握推 铅球合理的最后用力顺序和节奏所造成的。他们在最后用力时,在下肢和髋部尚未充分蹬转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和上体就早已经过早地转向了投掷方向。因此,我们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和训练中,一定要让少儿掌握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合理的最后用力的顺序和节奏应该是:当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瞬间时,右腿开始蹬伸并首先发力。然后,随着左腿的支撑与制动,右髋以积极的前移推动上体向投掷方向抬起和转动,  相似文献   

14.
陈支越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2):19-20,24
在推铅球技术教学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对初学者学习掌握正确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推铅球技术中滑步过程的腾空与右腿落地至左腿落地成最后用力姿势阶段的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分析,为铅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速摄像机、遥测机电仪两机同步测试法对3名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现场测试,运用专门的分析软件,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高速摄像、肌电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发现最后用力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发现肌肉或肌群在此技术动作过程中肌电变化特征以及脚的用力特征,以及此技术动作的诸多基本规律,以期为教学和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7.
以体育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针对目前铅球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但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及头部动作对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结论:细小环节在整体动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头部动作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快捷合理地掌握正确的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8.
<正>原地掷铅球是体育高考四项重要项目之一,其训练策略包括技术、心理、力量等方面。笔者在此将一些心得与大家交流。一、理论知识指导训练运动员首先要了解原地掷铅球原理、技术动作的形成,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运用。初步形成动作概念,以理论来指导训练。常传授的理论知识:铅球远度的决定因素、动量守恒、斜抛运动、做功原理、投掷原理等。可以利用黑板或视频讲解,形成初步动作模型。二、注重用力顺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身体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对人体上下肢的活动、整个动力链的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身体姿势的表现、对训练者学习运动技能,以及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起着支持作用[1]。本文通过对实验对象核心区域力量训练,通过学生现有训练情况,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根据背向滑步推铅球专项学习的要求,安排的为期16周训练计划,辅助学生在课时较短的时间里,训练课程较少的情况下更好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运动技术,利用实验法,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田径专选班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项目学习与训练之中,实验结果证明: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中,将核心力量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学习运动技能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力和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与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对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论述了单支撑最后用力的积极意义及专项力量的训练。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划分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新观点: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腿水平方向上运动结束之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整个最后用力阶段分为单支撑用力和双支撑用力出手两个阶段,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对减小铅球预先速度的损耗、加快左脚着地和拉长工作肌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采用切割组合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把力量与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快速力量训练,尤其下肢爆发力和制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